2025年8月份六安市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预警信息及对策建议
一、特别关注事件
无
二、重点关注事件
(一)登革热、基孔肯雅热等蚊媒传染病
1.趋势研判:根据既往登革热流行特征,虽然报告峰值无明显季节性规律,但病例主要集中在8-10月。随着气温升高和降水增多,蚊媒密度持续上升,预计8月份我市不排除出现登革热输入性病例及本土病例的风险。既往我市无基孔肯雅热病例报告。目前,境外南美、东南亚、非洲地区基孔肯雅热疫情形势较为严峻,国内广东省7月以来疫情快速上升,且已外溢至多个省份。随着暑期旅游、商贸等国内外人员往来频繁,我市存在境外和省外疫情输入可能。结合媒介伊蚊成蚊帐诱指数综合研判,基孔肯雅热在我市不排除因输入病例引起本地续发病例,甚至发生本地聚集性疫情的可能。
2.对策与建议:(1)多部门联动,防控输入病例。疾控机构应加强与海关、旅游、住建、教育等部门的联动,及时通报疫情信息,确保及时发现境外和省外疫情地区输入病例,尤其对东南亚、南美、非洲等流行区返回人员开展症状筛查和健康告知。(2)加强专业技术人员培训工作。疾控机构和医疗机构加强对《登革热防控方案(2025年版)》、《基孔肯雅热防控技术指南(2025年版)》、《登革热诊疗方案(2024年版)》和《基孔肯雅热诊疗方案(2025年版)》的培训,提高疾控机构疫情处置能力及医疗机构疾病诊断及识别能力。(3)强化蚊媒密度监测,动态掌握伊蚊密度和增长趋势。加强对城市社区、城乡接合部、建筑工地、公园绿地等区域开展蚊虫孳生地清理,如清理废弃轮胎堆放点、清理垃圾堆放点、倾倒积水容器、疏通沟渠,实施监测与处置并行的策略。(4)多渠道开展健康教育。各地要继续做好健康教育工作,通过宣传栏、微信群等渠道,向公众普及“清积水、防蚊虫、早就诊”核心知识,重点指导居民清除室内外小型积水(如花盆托盘、废旧轮胎),推广使用纱窗、蚊帐和驱蚊剂。
(二)高温中暑
1.趋势研判:8月份正处于三伏天气,气侯炎热潮湿。根据中国气象局预测,8月份安徽省气温较常年同期偏高1~2℃,出现阶段性高温热浪风险较高。预计8月全市高温中暑病例数将持续增加。
2.对策与建议:(1)医疗机构按照相关预案要求,做好高温中暑病例和事件的监测报告;及时储备高温中暑防控药品等物资,做好中暑病例救治准备;强化医护人员培训工作,提高对高温中暑病例的辨别和救治能力。(2)各地在公园、步行街、集市、集会等室外公共场所做好防暑降温保障措施。(3)用人单位需合理安排工作场地及工作时间,不少于2人同组作业,保障高温作业人员的营养和水分补充,提供必要的防暑降温物资,加强高温作业职业人群防护工作培训。(4)做好中暑防护宣传教育工作,关注高温预警及时发布健康提示,提醒公众外出时做好防暑降温准备等,增强公众自我防护、自救互救及就医意识。
三、一般关注事件
(一)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
1.趋势研判:根据既往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流行特征,4-10月为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的流行季节,其中5-7月为高发季节。预计8月全市仍有较多散发病例报告,且不排除出现聚集性疫情和死亡病例的风险。
2.对策与建议:(1)全市各地继续高度重视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的防控工作,尤其高发地区要严格按照“四早”、“四集中”的原则,切实落实各项防控措施。(2)医疗机构应强化对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的诊疗技术培训,提高医护人员对该病发现的敏感性及临床救治能力;着力增强基层医疗机构医务人员的转诊意识,强化病例的及时发现和定点救治能力;加强院感防控工作,严防出现院内感染。(3)疾控机构对辖区报告的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病例应及时开展流行病学调查,追溯可能的感染来源,落实防控措施,防止疫情扩散;对发现的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死亡病例,应及时开展死亡原因专题分析,针对病例的发现、报告、优化转诊、救治等各个环节提出有效的改进措施和建议,切实降低病死率。(4)继续强化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健康教育工作,创新健康教育方法,更有针对性的开展宣教活动,特别是指导高危人群减少蜱的接触暴露,做好野外作业个人防护(如穿长袖衣裤和胶鞋,裸露部位喷驱避剂),提高公众蜱传疾病知识的知晓率和自我保护意识。
(二)新冠病毒感染
1.趋势研判:根据7月全市新冠病毒感染监测结果,全市新冠病毒感染病例数、新冠病毒检测阳性率均较上个月上升,目前新冠病毒感染疫情处于波动阶段,疫情形势总体平稳。
2.对策与建议:(1)做好多渠道监测工作。各地要继续做好新冠病毒变异、哨点医院等多渠道监测工作,实时掌握疫情变化态势,重点做好变异株监测,针对新出现的变异株及时开展流调掌握其致病力、传播力等变化情况。(2)抓好重点场所疫情防控。督促养老机构、社会福利机构做好日常防护和健康监测,及早发现、治疗病例;加强外来人员管理,降低疫情引入传播风险。(3)开展健康宣教工作。提高公众防护意识,倡导戴口罩、勤洗手、多通风、少聚集等卫生习惯。
(三)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
1.趋势研判:8月仍处于夏季高温期,温湿度环境持续利于微生物快速繁殖,食品污染风险及腐败变质风险较高;同时,苦瓠瓜和毒蘑菇等因夏季生长旺盛,仍存在误采误食风险。预计8月我市细菌性食源性疾病及有毒植物中毒事件发生风险仍将处于较高水平。
2.对策与建议:(1)完善部门协同机制,形成防控合力。卫健、市场监管等部门加强信息共享,发现聚集性病例后快速联合调查、研判风险并管控。(2)健全监测预警网络,强化早期识别。医疗机构重点关注聚集性病例特征(如同食品暴露史、地域集中性),及时报告可疑线索,以便快速启动流调溯源。(3)聚焦重点场所与环节,强化风险排查。以小吃店、农村宴席和流动摊点等场所为重点加强监管,严查生熟交叉污染、温湿度控制不当等问题,督促经营者落实进货查验、温控管理等关键措施。(4)深化科普警示教育,提升防范意识。利用短视频、社区公告等多元渠道,宣传“生熟分开”、“及时冷藏”和“彻底加热”等防控要点,加强“不采不食野生蘑菇”、“不食苦味瓠瓜”的宣传,在林区村镇、农贸市场增设警示标识,覆盖采摘高发区域,提升风险识别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