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状腺结节不用慌,超声医生来帮忙
张女士坐在体检中心的大厅里,手里紧紧攥着刚刚拿到的体检报告,想到方才反复确认过的“甲状腺结节”几个字,焦急万分——会不会是癌?类似的场景每天在全国各地的医院上演。
一、甲状腺结节:比你想象中常见
近年来,随着甲状腺超声体检的普及和超声仪器性能的提高,小至2mm的甲状腺结节能够被检出。根据流行病学调查,普通人群中,超声对甲状腺结节的检出率可高达20-76%,这意味着每三个人中就可能有两人存在甲状腺结节,与高检出率不同的是,甲状腺结节中恶性病变率为8-16%,而其中约85-90%为预后良好的甲状腺乳头状癌。
二、关键认知:结节≠癌
甲状腺位于颈部正中,形似蝴蝶,是人体重要的内分泌器官。甲状腺结节不是疾病名称。从定义上说,结节是组织中出现的异常生长区域,并不特指某一种疾病。在医学上,“结节”只是一个影像学术语,类似的还有乳腺结节、肺结节等。
那么,甲状腺结节包括哪些疾病呢?实际上,它是多种病变的表现形式,包括增生、囊肿、炎症、肿瘤(良性/恶性),只有恶性肿瘤才称为甲状腺癌。
三、甲状腺结节分类:超声医生的风险预警系统
在众多的甲状腺结节中,超声医生的重要任务之一是将其中“可疑恶性”的结节筛选出来。 TI-RADS中文名称为“甲状腺影像报告与数据系统”,自2009年以来,世界多个国家和地区先后发布了多个版本的甲状腺影像报告与数据系统,2020年,更适合我国国情的中国版本C TI-RADS问世。不管哪一个版本的TI-RADS,都是为了规范和统一甲状腺结节诊断术语,方便在不同医疗机构之间、不同科室医生之间、医生和患者之间沟通,为甲状腺结节的长期规范化管理奠定基础。
以中国版甲状腺影像报告与数据系统为例,超声医生根据甲状腺结节形态、结构、回声、边缘、钙化等方面的图像表现,进行甲状腺结节分类,2类恶性概率为0,3类恶性概率<2%,4a类恶性概率2-10%,4b类恶性概率10-50%,4c类恶性概率50-90%,5类恶性概率>90%,6类为已经穿刺活检证实为恶性的结节。
对于患者来说,无需推敲超声报告里大量的专业术语,只需要关注结论部分有无结节或结节分类,临床医生亦根据结节分类对下一步诊疗作出综合考量。
四、常见误区:过分解读的“危险信号”
1.结节大小≠分类级别
甲状腺结节分类基于形态、结构、回声、边缘、钙化,与结节大小无关,但在随访与临床处置策略中,大小、位置是考量的关键因素。
2.结节数量≠危险程度
每个结节都需要独立评估(同类可合并描述),结节数量增多,其危险程度并不同步增加,相反,良性病变(增生、囊肿)多表现为多发病灶。
3.血流丰富≠恶性肿瘤
甲状腺结节的血供程度与良恶性不呈相关关系,但丰富的血液供应可能会引起更快的生长速度。
4.新技术≠新分级
甲状腺结节的分级标准常规超声即可实现,弹性成像、超声造影、三维超声只是锦上添花,在一定程度上提供佐证。
5.穿刺≠刺激
对于可疑恶性的甲状腺结节,常需要超声引导下穿刺活检以明确诊断。专用的穿刺针为带有针芯的细针,非常细小,通常27G-22G,针头外径0.4mm-0.7mm,在穿刺过程中对周围组织的损伤极小,针道在穿刺路径中处于闭合状态,仅在结节内提取细胞时开放,且针尖提取细胞时的物理切割不会“刺激”结节组织结构的化学性改变。另外,文献报道甲状腺细针穿刺后针道转移的发生率为0.02-0.19%,多数专家认为此风险可忽略不计。
五、科学应对:发现甲状腺结节后的正确姿势
1.切勿恐慌
90%以上的结节无需治疗,即使恶性,甲状腺乳头状癌10年生存率超98%,规范治疗后可达到临床治愈。
2.精确诊断
常规超声+穿刺活检+基因检测,全方位提高恶性结节诊断率。
3.动态监测
配合甲状腺外科医生、内分泌科医生、超声医生制定规范化监测方案,定期复查,关注变化。
4.规范诊疗
虽然大多数甲状腺癌进展缓慢,但仍有部分病理类型(如未分化癌)恶性度高,需遵循专业诊疗建议。甲状腺结节务必到正规医院就诊,做到既不过度诊疗,也不漏诊延误。
六、超声引导:从“精确诊断”到“精准打击”
超声不仅在甲状腺结节诊断中发挥重要作用,在结节的介入治疗中也不可或缺。传统甲状腺手术需要在颈部切开4-6cm的切口,术后可能留下疤痕,甚至需要终身服药。而超声技术的突破,让我们能够以毫米级的精度直达病灶,实现“针孔级”创伤下的根治。超声实时引导就像为医生安装了“透视眼+导航仪”,穿刺针的走向、药物的分布、消融的范围均清晰可见,既避免损伤喉返神经、甲状旁腺等重要结构,又能确保治疗彻底性。超声引导下甲状腺结节消融治疗可分为化学消融和热消融,化学消融主要用于囊性为主的结节,而热消融则适用于囊实性及实性结节(包括部分低危微小乳头状癌)。超声引导下的介入治疗具有微创、恢复快等优点,已成为甲状腺结节治疗的重要选择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