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7月份六安市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预警信息及对策建议

浏览次数:信息来源:市卫健委发布时间:2025-07-08 11:00
字号:

一、特别关注事件

二、重点关注事件

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

1.趋势研判:根据既往SFTS流行特征,5-7月为SFTS的高发期。6月报告的SFTS病例数高于既往水平,且出现死亡病例。预计7月我仍有较多散发病例报告,且不排除出现聚集性疫情和死亡病例的可能。

2.对策与建议:1)全各地需高度重视SFTS的防控工作按照《六安市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三类风险区综合防治实施方案》要求,落实各项防控措施,重点做好SFTS的健康宣教和临床救治工作,减少发病数、降低病死率。(2)疾控机构对发现的SFTS死亡病例,应立即组织专业技术人员开展详细的个案流行病学调查,及时开展死亡原因专题分析,针对病例的发现、报告、优化转诊、救治等各个环节提出有效的改进措施和建议,切实降低病死率。(3)定点医疗机构应提前做好SFTS病例的诊疗、药物和重症救治资源的准备,对于收治的SFTS病人需做好重症的早期识别,以及时采取对症治疗,降低病死率;同时要加强院感防控工作,医务人员和陪护人员应采取个人防护措施,病例的血液、分泌物、排泄物及被其污染环境和物品等要进行严格消毒处理,严防出现院内感染。(4)医疗机构要对重症和危重症病人及其家属进行传播风险告知,积极劝导其尽量不自动出院;确需出院的病人,不戴气管插管出院,医疗机构应及时将自动出院病例信息报告至辖区疾控机构;辖区疾控机构根据病例归属地,协调辖区基层卫生机构或协查至属地疾控机构做好病例追踪随访,并指导做好死亡病例的尸体处理和消毒卫生工作,避免发生人传人聚集性疫情。(5)各地要继续强化SFTS健康教育工作,开展全覆盖、多方位的健康教育活动,普及卫生防病知识,特别是指导高发地区的高危人群减少蜱的接触暴露,做好野外作业个人防护(如穿长袖衣裤和胶鞋,裸露部位喷驱避剂),提高病例高发地区公众蜱传疾病知识的知晓率和自我保护意识,降低发病水平。

三、一般关注事件

(一)霍乱等细菌性肠道传染病

1.趋势研判:根据细菌性肠道传染病的流行规律,7月我报告细菌性肠道传染病病例数可能增加,不排除出现霍乱散发病例的可能,不排除发生其他细菌类肠道传染病暴发疫情的可能。

2.对策与建议:1)各级医疗机构需加强肠道门诊霍乱病例监测工作,切实做到“逢泻必登、逢疑必检”,做到“早发现、早诊断、早报告、早治疗”病例。(2)疾控机构持续做好霍乱外环境监测工作,做甲鱼等水产品监测,适时开展风险评估。(3)一旦出现霍乱疫情,疾控机构需按照《霍乱防治手册(2012版)》要求,及时做好调查和处置,防止疫情扩散。(4)市场监管部门强化水产品监管工作,对辖区内经营的外来水产品批发、零售摊贩/商户实施进购和销售登记,确保进购地址、数量、产品类型详细,严格落实“索证索票” 确保食品可溯源;同时加强甲鱼、虾等水产品的抽检工作,确保及早发现潜在带菌水产品,有效管控源头风险。(5)各地需继续加强对霍乱等细菌性肠道传染病的健康宣传工作,引导群众养成良好的饮食卫生习惯,提高公众自我防病意识和就诊意识。

(二)高温中暑

1.趋势研判:根据中国气象局预测,7月全省大部分地区气温较常年同期偏高12℃,出现阶段性高温热浪风险较高,预计我高温中暑病例报告将进一步增加。

2.对策与建议:1)卫生健康行政部门高度重视高温中暑防治工作,会同气象、应急等部门加强信息沟通共享,共同做好高温中暑事件的预警和处置工作。(2)医疗卫生机构按照相关预案要求,做好医护人员培训工作,提高对高温中暑病例的辨别和救治能力,做好高温中暑防控药品等物资的储备。(3)相关部门加强对高温作业职业人群防护工作的督导,合理调整作息时间,加强轮换作业,并供给高温作业人员含盐饮料和补充营养。(4)广泛开展高温中暑相关知识健康宣教工作,及时发布高温预警和健康提示,提醒公众外出时做好防暑降温准备,提高公众的自我防护意识。

(三)登革热

1.趋势研判:登革热病例报告峰值无明显季节性规律、主要集中在8-10。当前境外疫情持续高发,国内广东、云南等地本土疫情逐渐进入流行期。7月,随着气温升高和降水增多,蚊媒密度持续上升,我出现登革热输入性病例的风险增加,且不排除因输入病例导致发生本土疫情的可能。

2.对策与建议:1)卫生健康/疾病控制部门应联合住建、文旅、海关等部门建立会商制度,多部门联动,统筹推进防控工作。加强疫情信息共享和风险评估,确保应急响应及时有效。(2)疾控机构要根据《登革热防控方案(2025版)》要求,强化蚊媒密度监测,重点对城市社区、城乡接合部、建筑工地、公园绿地等高风险区域开展布雷图指数(BI)和诱蚊诱卵器监测。一旦发现蚊媒密度超标,立即组织专业队伍开展精准消杀,重点清理积水容器、疏通沟渠,有效降低伊蚊密度。(3)各地要加强入境人员健康监测,尤其对东南亚、南美等流行区返回人员开展症状筛查和健康告知。(4)各级医疗机构应加强医务人员培训,提高对登革热典型症状(如高热、头痛、皮疹、肌肉关节痛)的识别能力,特别应关注对症状相符且有境外旅居史或广东、云南旅居史的患者,确保及时开展NS1抗原检测和核酸检测。按照《登革热诊疗方案(2024年版)》要求,规范住院病例救治和管理。(5)各地要继续做好健康教育工作,通过宣传栏、微信群等渠道,向公众普及“清积水、防蚊虫、早就诊”核心知识,重点指导居民清除室内外小型积水(如花盆托盘、废旧轮胎),推广使用纱窗、蚊帐和驱蚊剂。结合爱国卫生运动,发动群众参与环境整治,形成群防群控氛围。

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

1.趋势研判:基于既往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监测数据的流行病学特征分析,7月进入夏季高温多雨期,温湿度环境利于微生物快速繁殖,食品污染风险升高和腐败变质概率增加,同时有毒蘑菇处于生长高峰期,我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发生风险上升。

2.对策与建议:1)完善跨部门联防联控机制,卫生健康、疾病控制和食品监管部门加强信息共享,发现聚集性病例后,及时开展核实和流调,尽快完成初步风险研判并采取管控措施。(2)加强重点领域风险管控,对夏季食源性疾病易发的重点场所和环节加强监管,将餐饮单位、农贸市场、农村宴席等场所等作为重点区域,强化对凉拌菜、熟肉制品及冷加工食品等高风险品种的全程监管。针对夜市、流动摊贩等薄弱环节组织突击检查,通过抽检、溯源、市场准入多维联动阻断风险。(3)强化监测预警,各级医疗卫生机构提高对食源性疾病监测的重视程度,重点关注聚集性病例特征(如同一食材共同暴露史、地域集中性等),快速识别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线索,及时报告相关信息。(4)防病知识科普与风险警示并举,通过短视频、微信公众号等方式强化“生熟分开”、“及时冷藏”等核心要点,规范食物储存条件和加热处理的安全要求,倡导减少高风险外卖/路边摊消费;宣传不采、不买、不食野生蘑菇,在林区周边村镇增设警示标识,覆盖采摘高发时段与区域。

文件下载
政策咨询

如果您对该政策文件有疑问,可以点击“我要问”在线咨询,也可以拨打上方的电话咨询相关部门,或者拨打市长热线:0564-123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