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5月份六安市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预警信息及对策建议
(一)特别关注事件
无
(二)重点关注事件
1.新冠病毒感染
趋势研判:根据监测结果,4月全市呼吸道传染病监测哨点医院网报新冠病例数、ILI病例新冠病毒阳性率等监测指标较上月均有所上升,预计5月全市新冠疫情仍继续呈小幅度上升趋势,但出现规模性疫情的可能性较小,预计5月中下旬达峰后逐步回落。
对策与建议:(1)疾控机构持续做好多渠道常态化监测工作,以病例报告、发热门诊、哨点医院监测为重点,加强数据分析利用,动态分析疫情趋势,做好监测预警工作,适时开展风险评估。(2)继续做好变异株监测,一旦发现具有公共卫生意义的变异株及时开展流调、评估和防控工作。(3)医疗机构做好病例救治,加强基层医疗卫生服务能力,提高老年人、基础疾病患者等重点人群的诊疗工作,降低重症风险。(4)重点加强学校、医院、养老机构等人员聚集单位的呼吸道传染病防控工作。(5)积极开展健康宣教工作,重点宣传戴口罩、勤洗手、室内通风换气、物品消毒等核心信息,提高个人新冠病毒感染防护意识。
2.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
趋势研判:根据既往我市SFTS流行特征,5-7月为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的高发期,预计5月报告病例数将快速增长,出现死亡病例和聚集性疫情的风险增加。
对策与建议:(1)全市各地要按照《六安市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三类风险区综合防治实施方案》要求,继续高度重视SFTS的防控工作,对各类风险区域要因地施策,切实落实疫情监测、调查处置、医疗救治、健康教育等各项防控措施。(2)进一步推进医防协同医防融合,推动医疗机构落实传染病防控责任,医疗机构需加大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防治培训力度,提高医务人员对该病发现的敏感性及临床救治能力;同时应提前做好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病例的诊疗、药物和重症救治资源的准备,加强院内感染控制工作。(3)疾控机构持续加强对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病例及媒介监测工作,做好动态风险研判及报告,对辖区报告的发热伴病例及时开展流行病学调查,追溯可能的感染来源,及时落实防控措施,防止疫情扩散。(3)各地要在当地政府的领导下,广泛动员各部门、各单位和群众积极参与爱国卫生运动,加大重点地区、重点场所环境卫生整治力度,做好灭蜱药物宣传(改善居民担心药物会影响农作物心理),开展居民常走道路两边杂草的清理与药物喷洒,切实降低蜱密度。(4)继续强化健康教育工作,创新健康教育方法,更有针对性的开展宣教活动,特别是指导高发地区的高危人群减少蜱的接触暴露,做好野外作业个人防护(如穿长袖衣裤和胶鞋,裸露部位喷驱避剂),提高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高发地区公众蜱传疾病知识的知晓率和自我保护意识,降低发病水平。
(三)一般关注事件
1.结核病
趋势研判:根据既往结核病流行特征,5月报告病例数可能仍处于较高水平,学校等集体单位出现聚集性疫情的风险较高。
对策与建议:(1)疾病预防控制主管部门需高度重视结核病防治工作,加强组织领导,强化与教育、宣传部门的联防联控工作机制,切实落实结核病各项防控措施。(2)定点医疗机构做好肺结核和疑似肺结核的病例报告和治疗管理工作,加强院内感染控制工作。(3)疾控机构继续加强疫情监测,在国家传染病智能监测预警前置软件部署使用推广的磨合期做好医防系统信息传达机制的建立;及时开展学校等聚集场所疫情处置,防止疫情扩散,密切关注结核病疫情变化趋势,适时开展风险评估。(4)对3.24世界防治结核病日系列科普宣传活动效果进行评估总结,探索肺结核高流行季节防控干预措施。
2.手足口病
趋势研判:根据既往手足口病流行特征,4-7月为手足口病的流行季节,预计5月报告病例数将逐渐增多,学校和托幼机构等集体单位出现暴发疫情的风险较高。
对策与建议:(1)疾病预防控制主管部门需高度重视手足口病防控工作,加强组织管理,强化与教育部门联防联控和信息沟通机制。(2)医疗机构要强化医务人员培训,做好病例救治工作,切实降低重症率、病死率,严格执行传染病预检分诊制度,加强院内感染控制工作。(3)疾控机构继续做好病例监测和数据分析,密切关注手足口病疫情变化趋势,动态评估和研判疫情风险,识别疫情高发地区并重点落实应对措施;同时加强病原学监测,掌握不同肠道病毒血清型活动强度和变化特征。(4)学校和托幼机构要建立健全手足口病疫情报告制度,一旦发现病例异常增多或聚集性疫情,应及时向当地疾控机构和教育行政部门报告,以便采取有效的防控措施,防止疫情蔓延扩散。(5)加强健康教育工作,充分利用宣传海报、视频和微信公众号等方式,对托幼机构、学校等重点场所加强手足口病相关防控知识科普,做好疫苗接种指导和疫苗接种知识宣传工作。
3.布鲁氏菌病
趋势研判:根据既往人间布病流行特征,3-7月为布病发病的高发季节。4月我市报告布病病例数较上月有所上升,预计5月报告病例数将持续增多,且不排除出现布病暴发/聚集性疫情的可能。
对策与建议:(1)强化联防联控机制,各地疾病预防控制主管部门联合农牧部门组织会商会议,相互通报疫情情况和防控工作进展情况,开展人畜间布病疫情风险评估,协商解决工作中的重难点问题。(2)按照《全省畜间布鲁氏菌病防控工作方案》(皖农牧函〔2025〕266号)要求开展强制免疫和监测净化相结合的布病分区域防控策略,加强动物检疫、牛羊交易、屠宰、肉制品市场流通等各环节监管。(3)医疗机构应加强医务人员培训,提高对布病的诊疗水平,做到早发现、早诊断、早报告;按照《布鲁氏菌病诊疗方案》要求,遵循“早期、联合、足量、足疗程”用药原则及时规范治疗,避免慢性化损害。(4)疾控机构继续做好人间布病疫情监测工作,对报告的布病病例及时开展个案流行病学调查,做好环境消杀工作;一旦发生暴发/聚集性疫情,应联合当地动物疫控机构共同开展流行病学调查和处置工作,防止疫情蔓延。(5)充分利用多媒体、大喇叭和宣传单等形式积极开展健康教育工作,针对布病高危人群尤其是从事养殖、屠宰、加工等与牲畜及畜产品有接触的农民群体,广泛开展布病防控知识的普及,提高群众主动防护及就诊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