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安市2024年卫生健康工作总结及计划

浏览次数:信息来源:市卫健委发布时间:2025-01-26 16:27
字号:
2024年,全市卫生健康系统坚定不移地将全面从严治党贯穿到改革发展全过程,坚定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市决策部署,较好地完成了年度各项目标任务。

(一)综合医改持续深化。坚持将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作为卫生健康工作高质量发展重要抓手,促进医疗、医保、医药协同发展和治理,努力构建优质高效的整合型医疗卫生服务体系。一是医共体建设提质增效。金寨县人民医院、霍山县医院成功创建紧密型县域医共体省级示范。金寨县卫生健康工委深化三医协同工作被国家卫生健康委推介为2023年度推进医改、服务百姓健康十大新举措健康报赴六安专题调研医改成果,头版刊载我市金寨、霍山医改经验。《健康安徽》栏目向全省推介我市深化医改工作成果。二是医联体建设不断深入。持续优化全市医疗资源配置,满足群众看病就医需求。医联体、医共体内上下转诊畅通,市域内就医有序。金安区与市人民医院、裕安区与市中医院签约共建紧密型城市医联体,金安区由市人民医院下派30名专家,成立8专家工作室,定期驻点帮扶;裕安区由市、区两级中医医院派驻36个临床科室帮扶基层卫生院。

(二)医疗服务能力持续增强。促进优质医疗资源有序扩容、均衡布局,不断提高医疗服务供给质量,持续改善老区群众就医获得感。一是医疗资源提质扩容。皖卫附院成功创建三级甲等综合医院,霍山县中医院顺利建成三级中医院,金安区中医医院、市传染病医院、市人民医院健康管理中心投入使用。二是公立医院高质量发展。加强公立医院能力建设,持续推进金寨县、霍邱县省级区域医疗中心建设,提升神经内科、神经外科、心血管内科、骨科等学科能力,引入省级优质专家团队,做到省级医院品牌、技术、管理三个平移。创建国家级重点学科1个(市人民医院骨科),省级重点学科12,市级重点学科50个。发挥人才引领示范作用,市人民医院王传思等40名同志获评六安市第一届医疗领域拔尖人才荣誉称号。三是基层服务能力不断增强。加大对基层医疗机构支持力度,全市1891个村卫生室全部完成标准化建设,136家基层医疗机构达到国家服务能力标准,金寨县麻埠镇齐山村村医余家军被中央宣传部、国家卫健委联合表彰为全国最美医生,系全省唯一。

(三)沪六对口合作持续升温。紧紧把握与上海市对口合作的重大机遇,在人才培养、学科建设等方面开展多领域全方位合作,深入推进上海优质资源服务老区,持续提升全市人民健康水平。一是合作项目不断增加。全市19家医疗机构与上海市29家医疗机构开展对口合作,共有合作项目52个,其中医联体25个、科联体8个、专科联盟7个、远程医疗服务5个、名医工作室7个。二是骨干人才梯次培养。启动上海对口合作六安市卫生健康骨干人才进修三年培养计划,围绕我市外转病人较多的肿瘤、神经内科、心血管等薄弱学科,选派23名六安市临床学科带头人及管理骨干人才赴沪进修培训。三是优质资源持续引进。上海交大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脑病中心皖西分中心、上海东方肝胆外科医院皖西肝胆疾病诊疗中心先后在市人民医院、市中医院揭牌运行。各分中心自运营以来,累计接诊患者3800余人次,开展复杂手术55例,32项专科技术能力得到提升。邀请上海市知名专家来我市定期坐诊、义诊,为全市3.8万名患者提供就近优质医疗服务。

(四)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持续推进。立足六安资源禀赋,抢抓中医药振兴发展历史机遇,建立健全中医医疗服务体系,全面提升中医药服务能力,促进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一是中医药服务体系不断健全。新增省基层名中医工作室2个、省中医护理骨干人才2名、省第二届西学中高级人才6名。二是中医药特色优势持续彰显。充分发挥西山药库资源优势,依托大别山中医药研究院开展道地中药材产业研究和产品研发。金寨天麻被认定为地理标志产品,长冲中药材获评商务部第三批中华老字号。十大皖药产业示范基地增至30个,占全省总数近三分之一。

(五)疾病防控能力持续提升。坚持预防为主、防治结合方针,加大疾病预防控制力度,不断提高公共卫生服务的可及性,有力保障人民群众生命健康。一是疾病防控体系日益完善。深化疾控体系机构改革,市、县疾控局、疾控中心挂牌成立;加强与安徽医科大学科研创新、人才培养等合作,共建安徽医科大学附属六安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二是公共卫生服务不断扩大。在现行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规范65周岁及以上老年人免费健康体检基础上,扩面提标,对全市60-64周岁重点人群15.4万人开展免费健康体检,疾病检出率19.48%,起到了早发现、早干预、早治疗效果。三是爱国卫生运动成果丰硕。顺利通过国家卫生城市复审现场评估。累计建成国家卫生县3个、国家卫生乡镇2个,省级卫生乡镇28个、省级卫生村(社区)251个、省级卫生先进单位103个。

(六)人口和生育服务持续优化。全面落实党中央关于新时代人口工作的决策部署,不断健全人口发展支持和服务体系,市委常委会、市政府常务会定期研究部署人口工作。一是生育友好环境持续优化。认真贯彻国家、省优化生育政策促进人口长期均衡发展部署要求,印发《六安市贯彻落实积极生育支持政策重点工作任务清单》《六安市生育补贴实施方案(试行)》,积极营造良好生育环境。二是重点人群服务保障持续提升。实施健康口腔、农村适龄妇女两癌筛查、出生缺陷防治工程等民生实事项目,健康口腔局部涂氟、窝沟封闭分别完成44254例、21165例,完成率108.47%106.83%,市公立口腔医院运营良好;农村适龄妇女宫颈癌、乳腺癌分别筛查100970人、56707人,完成率106.85%157.52%;新生儿疾病筛查、听力筛查分为16172例、15861例,筛查率99.25%97.34%,均超过省定目标。全市14家二级及以上综合医院老年医学科通过规范化建设验收,金寨县创建省级优质医养结合示范县。三是托育服务供给持续增加。实施托育服务建设工程,吸引和鼓励社会力量投入托育服务,统筹资金对托育机构实施奖补,规范托育机构运营秩序。全市托育机构达到285家,托位数18338个,较上年新增2627个,金寨县、舒城县各建成1所公办托育机构,完成省定目标。

 

文件下载
政策咨询

如果您对该政策文件有疑问,可以点击“我要问”在线咨询,也可以拨打上方的电话咨询相关部门,或者拨打市长热线:0564-123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