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安市2024年上半年卫生健康重点工作总结
2024年,市卫健委认真学习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落实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推动建立主题教育长效机制,深入开展党纪学习教育,以党建引领卫生健康事业高质量发展,群众满意度和健康获得感显著增强。
(一)政治基础不断夯实。一是理论学习不断强化。坚持把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为党组理论中心组学习“第一议题”,持续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专题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人民至上、健康中国、巡视工作等有关论述,逐字逐句学习《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等内容。
(二)医药卫生改革纵深推进。一是明确年度工作任务。印发综合医改重点工作任务清单》,月通报调度,并围绕重点指标开展调研。二是“双体共建”有序推进。市中医院与裕安区紧密型城市医联体正式签约;市人民医院与金安区紧密型城市医联体建立慢病联合门诊药房,成立市人民医院金安区紧密型城市医联体专家工作室。三是三医协同持续发力。调整紧密型县域医共体医保基金包干比例并出台绩效考核办法,实施医保基金总额控制,制定医保基金支持外请专家开展手术工作规定,不断深化城乡居民基本医保慢特病精细化管理工作,每月分析并通报医保基金运行情况。
(三)医疗资源布局持续优化。一是卫生资源总量提升。全市共设置医疗卫生机构2952个,其中三级医疗机构10家,二级医疗机构58家。二是学科建设不断增强。省级重点学科12个,市级重点学科50个,新增国家级重点学科1个,全市医疗资源提升迈入快车道。三是医疗服务能力不断提升。通过建立上海东方肝胆外科医院皖西肝胆疾病诊疗中心、上海交通大学3D打印创新中心六安分中心等,促进肝胆外科、骨科、口腔科、呼吸内科等特定专科的精准化治疗。四是高层次人才持续引进。深入开展“人才安徽行”“招才引智高校行”等系列活动,引进和培养博士研究生48人、硕士研究生1300余人。全市现有高级职称3941人,博士生导师5人,硕士生导师149人,安徽医大、蚌埠医大等高校兼职教授109人,为六安卫生事业发展汇聚人才资源。
(四)基层服务能力不断加强。一是有序推进乡村医疗服务体系建设。对全市131个乡镇卫生院实行分类管理,其中35个以发展临床医疗服务为重点的卫生院实行一类管理,95个具备较强的医疗服务能力和公共卫生服务指导能力的乡镇卫生院实行二类管理的,同时择优规划建设19家乡镇卫生院成为县域医疗卫生次中心。二是不断充实基层卫生队伍。实施大学生村医专项招聘,全市共78名大学生村医纳入编制管理。持续开展2024年医学生订单定向免费培养工作,拟与98名高考毕业生签订免费培养定向就业协议。
(五)中医药事业持续发展。一是中医药服务体系不断健全。市中医院肿瘤科、重症医学科等2个专科成功入选国家中医优势建设专科,金安区中医医院正式开诊。二是西山药库品牌效应不断彰显。“长冲中药材”获评第三批“中华老字号”,“金寨天麻”认定为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全市共建成“十大皖药”产业示范基地28个,共建单位54家,涉及品种7个,居全省首位。三是中医药科研创新能力不断提升。大别山中医药研究院韩邦兴教授参与“中药材生态种植理论和技术体系的构建及示范应用”获2023年度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大别山中医药研究院联合霍山县在亳州成功举办霍山中药产业推介会,中医药科研创新能力不断提升。
(六)公共卫生服务水平不断提升。一是强化疾病监测。安徽医科大学附属六安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挂牌成立。强化春季重点传染病防控,无甲类传染病病例报告。启动市级无结核社区创建工作。二是强化免疫规划。全市0-7岁免疫规划疫苗累计接种22.5万剂次,第二剂次脊髓灰质炎灭活疫苗补种任务完成率99.90%,完成省定目标任务。三是强化职业健康。在金安区长江精工工业园开展第22个《职业病防治法》宣传周活动,印发宣传材7.5万份,宣传群众约12万人。四是强化爱国卫生运动。全市16个省级卫生乡镇均通过评估验收;制作发布春季校园传染病防控专题片,加强健康科普知识和控烟知识宣传;实施六安城区2024年病媒生物监测和防制工作,共计开展消杀指导193次,集中消杀病媒生物273次,清除病媒生物孳生地1842处。
(七)民生实事有力推进。一是积极构建生育友好社会环境。印发《贯彻落实安徽省优化生育政策促进人口长期均衡发展实施方案任务清单》(六发〔2022〕21号),积极开展生育友好主题宣传活动。二是积极开展重点人群健康服务。农村地区“两癌”筛查项目、出生缺陷防治提升行动、新生儿听力筛查等项目,均超序时进度推进。全市二级及以上综合医院老年医学科全部通过规范化建设验收。三是积极开展利民惠民活动。持续开展“名医有约”栏目,推送20期共计1300人次的市外专家来我市定期坐诊信息,方便群众在家门口看“名医”。常态化开展“专家下基层、名医送上门”“健康服务进家园”活动,组建11支医疗专家服务团队、9支南丁格尔社区志愿服务团队、5支健康宣教团队等,定期前往基层医疗机构开展义诊和宣教活动,接诊及义诊病人3000余人次,受益群众1.3万人。
(八)健康产业提质增效。全市生命健康产业“双招双引”项目共62个,总登记额114.926亿元,已完成全年任务量76.62%,完成10亿以上签约项目数的60%,制作完成全市生命健康产业宣传推介视频。积极开展全市生命健康产业专题调研,深入道地药材产业示范基地和中药饮片生产企业调研,认真听取企业的意见诉求,解决企业发展困境。
(九)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不断深入。一是沪六对口合作持续深化。紧抓与上海对口合作机遇,全市16家医疗机构与上海市25家医疗机构开展对口合作,共有合作项目47个,其中医联体20个、科联体8个、专科联盟7个、远程医疗服务5个、名医工作室7个。建立上海交通大学3D打印创新中心六安分中心,促进我市32项专科技术能力提升,累计服务临床病患1500余例。二是合六同城化持续推动。全市19家二级及以上公立医疗机构与合肥市16家三级及以上医疗机构开展对口合作,共有合作项目27个,其中医联体25个、科联体1个、专科联盟1个,建立博士工作站11个。省立医院托管舒城县人民医院,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与金寨县人民医院共建省级区域医疗中心,合肥及省级专家定期来我市开展坐诊、带教等技术帮扶,有效促进两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
(十)行业风气持续净化。一是强化综合监管。着力加大对医疗卫生、公共场所卫生、生活饮用水卫生等监督执法力度,依法查处行政处罚案件106件,共罚没159.98万元。二是医疗质量持续提升。开展全市医疗质量安全管理“大起底、大排查、大整改”专项行动,重点突出核心制度落实、手术质量安全管理、舆情管控等内容。三是政风行风从严从实。围绕全年重点工作,制定全委重点任务责任清单。办理12345热线、国务院“互联网+督查”等平台群众各类诉求914件,有序办理人大建议32件,政协提案32件。四是安全生产责任压紧压实。严格按照“三管三必须”要求,对年度安全生产和消防安全管理工作进行部署和明确,强化监管责任落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