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安市综合医改2023年工作总结及2024年工作谋划
2023年,六安市持续高位推动综合医改工作,改革成绩突出,成效明显。全市县域内就诊率稳定在85%左右,跨省就医占比5.69%,公立医院平均住院日7.2天,均达到省定目标。现将六安市今年体改工作完成情况汇报如下:
一、主要做法
一是深入推广三明医改经验。坚持医改不停步,改革再发力。组织医保、财政及部分县区赴滁州、三明进行考察学习,总结两地先进经验做法,结合我市实际提出工作建议,形成调研报告,得到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高度认可。印发《关于落实市领导批示精神做好年度综合医改工作的通知》,督促各县区和市医改领导小组成员单位对当前医改工作再分析、再研究、再部署,合力推动“三医联动”改革,积极打造工作亮点。
二是实行综合医改工作清单化管理。在全市开展综合医改工作调研,根据各县实际情况,精准制定年度改革目标任务清单,印发《2023年综合医改重点工作任务清单》。针对调研过程中基层反映的问题,积极与医保部门对接,共同商讨解决办法,努力推进改革工作向前发展。印发《关于实行2023年医改工作月调度的通知》,每月调度并印发工作通报,完成年度综合医改绩效考核工作,确保工作任务能落实、问题困难可解决、工作机制再优化。每月编印医改专报,对各县区在改革中的好经验、好做法进行宣传、推广。
三是加快推进公立医院高质量发展。对照《安徽省推动公立医院高质量发展实施方案》,科学制定《公立医院高质量发展相关指标》,召开全市公立医院高质量发展工作调度会议,对全市八所三级公立医院和六所二级公立医院进行指标监测和定期调度,努力推进公立医院高质量发展。市人民医院在2021年度国家三级公立医院绩效考核中获评A等,位列地市级综合医院排名第一;博士后工作站正式启用,连续两年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霍山县医院为高质量发展省级试点医院,新建胸外科、麻醉科两个市级重点专科,巩固完善“五大中心”规范化建设。抢抓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机遇,全市有13家医院与上海26家三甲医院建立合作帮扶关系,合作项目41个,其中医联体20个、科联体3个、专科联盟8个、远程医疗服务4个、名医工作室6个。通过开展远程诊疗、专家坐诊、学术交流等业务帮扶,提升医疗服务水平。
四是深入推进医联体医共体重点工作。对照省卫健委关于创建紧密型县域医共体和紧密型城市医疗集团省级示范相关文件要求,遴选推荐金寨县、霍山县成功申报。霍山县探索成立“霍山县医共体总院”,下设三家医共体集团,优化县域内医疗资源布局,深入推进紧密型县域医共体建设。金安区与六安市人民医院共建紧密型城市医联体。金寨县、舒城县、霍邱县、金安区、叶集区完成县委卫健工委组建工作。中科大附一院省立医院托管舒城县人民医院工作稳步开展。叶集区开展60周岁以上城乡居民免费健康体检工作,推进医防融合。
二、亮点工作
一是医共体建设获表彰。金寨县综合医改工作再次获得省政府真抓实干表彰激励;成功创建省综合医改示范区,在全省综合医改示范区工作推进会上,多项工作做法获省卫健委主要负责同志肯定。金寨县人民医院医共体、霍山县医院医共体成功申报省级示范医共体,全省共15个,仅六安、滁州两市有两个医共体获评。
二是医联体建设出新招。在全市推进紧密型城市医联体建设的基础上,在金安区试点探索与六安市人民医院合作共建紧密型城市医联体,将金安区全部医保资金总额预算,打包预付给六安市人民医院,探索推进“医共体+医联体”。裕安区中医医院正式开诊,市中医院托管裕安区中医医院工作迈上正轨。
三是三医协同发展与治理开新局。强化与医保部门沟通配合,在基层药物医保目录、分级诊疗建设、耗材带量采购工作等方面取得新突破,目前医保部门不再审核医共体药品采购目录,9大类18个品规的耗材带量采购工作成功落地,智能转诊审核系统在全市二级以上医疗机构全面推开,探索建立外请专家会诊制度,降低群众就医费用,目前已确定外请专家病种目录,完成数据测算,正在制定方案中。
三、2024年工作计划
(一)强化党建引领,推进综合医改
加强党建引领,全面落实公立医院党委领导下的院长负责制,推深做实行业党建,切实加强党对公立医院的领导。推进卫健工委实现全覆盖,实现三医协同发展和治理,推进综合医改。
(二)加强医保协同,做好分级诊疗
加强与医保部门沟通对接,优化医共体医保基金管理使用办法,推进扩大“同病同保障”病种实施范围,推广医保智能转诊审核系统应用,建立外请专家会诊费用由医保补偿制度,推进分级诊疗建设。
(三)紧抓对口合作,提升医疗服务能力
紧抓与上海对口合作契机,推进公立医院对接“长三角”优质医疗资源,深入开展合作帮扶。加快推进县级医疗机构急诊急救“五大中心”和临床服务“七大中心”建设。针对区域疾病谱、急诊急救和外转病种,建设核心专科群,引进培养关键岗位专业技术人才,提升重大疾病救治能力。
(四)坚持健康优先,推进医防融合
加快推进县域医防融合全覆盖,逐步从“以治病为中心”转向“以健康为中心”。聚焦“治未病”工作目标,持续推进60周岁以上城乡居民免费健康体检工作,实现早筛查、早治疗,降低发病率。持续推进慢特病精细化管理工作,开展按人头付费管理改革,充分发挥医保基金“杠杆”作用,加强慢特病全过程精细化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