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安市2022年卫生健康工作总结暨2023年重点工作安排
一、2022年工作情况
2022年,全市卫生健康系统坚定落实国家和省市决策部署,高效统筹疫情防控和卫生健康事业发展,真抓实干、奋勇争先,较好地完成了各项工作任务。蝉联全国无偿献血先进市;在全省率先建立“重点人群应检尽检管理系统”,60岁以上人群疫苗接种率全省排名靠前;市人民医院、市中医院“国考”排名地市级医院第一,县级医院三级医院创建实现全覆盖;创新开展“专家下基层、名医送上门”活动,成立全省首个市级南丁格尔志愿服务队。
(一)严防严控,疫情防控常抓不懈
快速果断处置突发疫情。4月4日凌晨2时,裕安区报告首例阳性感染者后,立即启动应急响应,坚决果断、快速处置,迅速遏制了疫情蔓延势头,恢复正常生产生活秩序。9月27日,霍邱县发现1例K306西藏返回人员核酸检测阳性,及时开展流调,快速对外发协查函,为全省全国排查风险人员“吹响警哨”。连续高效处置多起输入性零星疫情,未发生扩散蔓延。
抓紧抓实常态化疫情防控。开展“落地即检”,设立“电子哨兵”,组建大数据处理专班,发挥三工(公)一自”工作机制和计生协“四员”远端防控作用,做到风险地区返来人员预先知、落地知、管控知。常态开展应急实战演练,制拍疫情防控警示教育片。统筹调配资源,提升应急处置能力,核酸检测、隔离转运、医疗救治能力达到省定目标任务。
及时优化调整防控举措。坚持第九版防控方案,落实二十条优化措施和十条新举措,优化调整疫情防控措施,更加科学精准抓好疫情防控。制定新冠肺炎分级诊疗方案,全力保障群众基本医疗服务和正常诊疗秩序。开展重点人群健康调查摸底,加快推进老年人新冠疫苗接种。
(二)扩容提标,医疗服务水平提质增效
医疗卫生资源总量扩容。截至11月底,全市共有医疗机构2828家,其中二级及以上医疗机构35家;总床位28148张,每千常住人口6.4张,较去年同期增加0.14张;每千人口执业(助理)医师2.92人、注册护士3.1人,较去年同期分别增加0.14人、0.2人。全市拥有卫生专业技术人员31792人,其中高级职称2784人、中级职称8126人;获评“江淮名医”12人、“徽乡名医”11人、“皖西名医”101人。
区域医疗合作不断深化。推进与上海对口交流合作,拟定《上海六安卫生健康领域对口合作协议》,全市12家县级以上医院与上海市19家三甲医院建立合作关系。市人民医院加入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安徽医院儿童医联体、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胃肠外科专病联盟,成立上海交通大学医学3D打印创新研究中心六安市人民医院分中心;市中医院与上海华山医院建立战略合作关系,皖卫附院与同济大学附属第十人民医院建立医联体合作关系。
基层服务能力显著增强。金寨县人民医院、金寨县中医院、霍山县医院、霍邱县第一人民医院、舒城县医院通过三级医院执业许可。创建社区医院2家,完成526家城市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和村卫生室标准化建设,村卫生室运行经费全部提标到位。在全省率先实现村(社区)公共卫生委员会全覆盖。
(三)创新突破,综合医改成效深化实化
公立医院高质量发展创造佳绩。制定《六安市推动公立医院高质量发展实施方案》,完成市医疗健康投资有限公司组建方案。创新搭建“智慧党建”平台,二级及以上公立医院书记、院长全部完成分设。市人民医院通过“国家房颤中心”认证,建立全市医疗卫生系统首个省级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市人民医院心血管内科、市中医院重症医学科、市二院普外科入选省级临床重点专科建设项目。
紧密型县域医共体建设成效巩固提升。金寨县获2021年省政府真抓实干表彰激励,积极申报省级综合医改示范县;舒城县开展“慢病门诊”试点建设,通过门诊与随访相兼、治疗与管理融合,有效推动“医防融合”;霍山县医共体建设实践和创新做法被《中国政协》杂志等宣传推广。全市县域就诊率稳定在84%,跨省就医人数占比6.48%,优于省级考核目标值,提前完成“十四五”目标任务。
紧密型城市医联体建设深化拓展。调整优化紧密型城市医联体布局,市级三家三级公立医院牵头组建10个社区医联体,城市医联体街道社区覆盖率达100%,全市二级以上公立医院平均住院日7.1天,低于全省平均水平。医学影像互联互通联通率100%,电子健康卡发卡、用卡数位列全省第三。
(四)守正创新,中医药事业快速发展
中医药创新改革深化突破。开展“三医”联动促进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试点建设;舒城县成功创建全国基层中医药工作先进单位,霍山县、金寨县申报创建全国基层中医药工作示范县。“霍山石斛”入选全国首批筹建国家地理标志产品保护示范区和国家知识产权局地理标志运用促进重点联系指导名录。
市级中医院发展提档升级。市中医院获评“安徽省中医医疗中心建设单位”,与皖西学院合作共建大别山中医药研究院,牵头组建皖西地区肿瘤多学科诊疗中心;获批省级优势专科1个、特色专科4个,成为全省首批省级区域中医康复中心和中药制剂中心项目建设单位。
中医药服务能力明显提升。二级以上公立综合医院设置中医临床科室比达100%,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中医馆实现全覆盖,基层卫生医疗机构中医诊疗量占比达24%。新建全国名老中医药专家传承工作室2个、全国基层名老中医药专家传承工作室6个,拥有第七批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室2个、安徽省基层名中医工作室4个;新增省级名中医7位、省级基层名中医8名。
(五)暖心惠民,重点人群健康服务不断优化
暖民心行动扎实推进。市口腔医院建设方案完成省专家现场论证,二级综合医院(含中医院)单独设置口腔科比达100%,实施局部涂氟等儿童口腔综合干预项目超额完成年度目标任务。推进托幼一体化,全市登记备案托育机构74家,新增3岁以下婴幼儿托位4356个、完成率156%,建成示范托育机构5个。
老龄服务体系逐步完善。创建国家级示范性老年友好型社区2个,设置医养结合机构44家,养老机构与医疗机构签约率达100%;全市二级及以上综合医院老年医学科设置比例达84%,老年友善医疗机构占全市医疗机构比例达86.6%,医疗机构设置老年人绿色通道率100%。在全市范围启动实施60周岁及以上居民医保参保人员健康体检工作。
妇幼健康保障持续增强。依法组织实施三孩生育,推进新生儿“出生一件事一次办”。完成农村适龄妇女“两癌”免费筛查等民生工程,农村适龄妇女宫颈癌、乳腺癌筛查54901人、27783人,完成率分别达112.04%、154.35%;全市共免费婚检42342人,完成率112.61%。
二、存在困难和问题
(一)医疗服务资源存在短板。一是资源分布不均。城乡分布不均衡,城区相对充足,县乡村尤其是乡村两级医疗资源较为薄弱,招人难、留人难。二是服务能力不强。学科建设较为滞后,全市无国家级临床重点专科,省级临床重点专科数量较少。
(二)综合医改有待深化突破。分级诊疗效果还需进一步提升,部分改革指标需进一步优化;部分改革任务还需进一步推进,如紧密型城市医联体建设需进一步深化,医保对中医药发展支持政策需进一步完善等。
(三)生命健康产业“双招双引”亟待加强。全省生命健康产业1-9月“双招双引”项目落地统计监测结果显示,我市生命健康产业已签约项目数量、签约项目登记金额和开工项目登记金额全省排名倒数。同时,开工、落地项目建设进度较慢,集聚效应也不明显。
三、2023年重点工作安排
(一)织密筑牢重大疫情防控网。严格落实国家二十条优化措施和新十条举措,持续优化调整疫情防控措施,更加科学精准抓好疫情防控。加强公共卫生体系建设,做好国家卫生城市(县城)复审,推进健康县城(村镇)等健康细胞创建工作。
(二)持续提升医疗服务水平。加快对接“长三角”优质医疗资源,合作共建区域医疗中心(分中心),柔性引进一批知名专家来市开设“名医工作室”“博士工作站”等,带动市内医疗水平的提升。持续提升县级医院综合服务能力,推进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和村卫生室标准化建设,稳定壮强村医队伍。加强生命健康产业“双招双引”力度,力争实现新突破。
(三)深化拓展综合医改成果。深入推进紧密型县域医共体和紧密型城市医联体建设,稳步提升县域就诊率,逐步降低市外就诊率和跨省就医比例。完善现代医院管理制度,做好市属公立医院绩效考核。深化“互联网+医疗健康”,推动医学影像互联互通和医院就医“一码通行”。
(四)大力推进中医药振兴发展。做好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中医药工作“三医”联动试点建设。加快省级中医医疗中心建设,加快大别山中医药研究院建设。推动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乡镇卫生院中医馆(国医堂)提档升级和内涵发展。
(五)统筹做好重点人群健康服务。在全市范围内开展60岁以上城乡居民医保参保人员免费健康体检工作。继续做好“健康口腔”“安心托幼”暖民心行动,扩大服务供给,提升百姓知晓率、满意度。高质量完成农村适龄妇女“两癌”免费筛查等民生工程,全面提升妇幼健康服务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