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安市老龄工作情况简介

浏览次数: 信息来源:市卫健委 发布时间:2023-02-21 09:41
字号:
     老年人口  六安市于1998年进入老年型地区。截至2022年底,全市常住人口437.9万人,60岁及以上人口97.7万人,占比22.32%,针对不断加快的老龄化趋势,我市各级党委、政府高度重视老龄工作。
     近年来受表彰情况  2012年,被省政府授予全省老龄系统先进集体。2012年,被全国敬老爱老助老主题教育活动组委会授予全国敬老模范单位。2013年-2016年,连续4年被省老龄办授予全省老龄宣传工作先进单位。2015年,被省第四届老运会组委会授予优秀组织奖和道德风尚奖。2016年,被全国老龄办、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公安部、民政部、司法部授予全国老年法律维权工作先进集体。2017年度,荣获全省老龄宣传工作先进单位、银龄安康行动工作先进单位、第四届安徽省老年人书画艺术展优秀组织奖、第二届安徽省老年文化艺术节优秀组织奖。2018年度,荣获安徽省老龄宣传工作先进单位、安徽省银铃安康行动先进单位和安徽省老龄基本信息库建设先进单位。
     政策法规  “十二五”以来,市政府先后出台了《六安市人民政府关于推进居家养老服务工作的意见》、《六安市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推进养老服务体系建设的实施意见》、《关于印发六安市社区养老服务信息平台建设实施方案的通知》、《六安市城区养老设施布局规划》等一系列文件,开展了高龄老人普惠制津贴发放、为困难老人提供政府购买居家养老服务、实施了“银龄安康行动”为生活困难老年人购买意外伤害综合保险市级民生工程、兴建了12343养老服务信息平台、积极构建市、区、街道、社区四级养老服务网络、大力发展社会化养老服务,老龄事业取得了长足发展,各项工作取得可喜成效,形成顺畅有力的老龄工作机制,营造了良好的社会敬老氛围,一个造福老区人民的养老工作的美好前景已经展现、蓝图正在绘就。
     工作机制 六安市2002年在全省率先结合市机构改革,撤销原市老龄委员会及老年人权益保障工作委员会,成立六安市老龄工作委员会,其下设的办公室与市民政局合署办公,为正县级事业单位。2008年2月,市老龄办列入参照《公务员法》管理单位。2015年,市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六安市老龄工作委员会办公室主要职责内设机构和人员编制规定的通知》规定,市老龄办与市养老服务指导中心 “一个机构,两块牌子”,为市政府直属事业单位,正处级建制,设2个科,编制4名,处级领导职数2名,科级职数2名。目前,县区老龄办均为正科级事业单位,定编2至4名,乡镇配有专兼职老龄工作人员,村(社区)均建有老年协会,老龄工作机构自上而下形成网络。
     面对人口老龄化快速发展的状况,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坚持老龄工作与经济社会共同发展、协调发展。多年坚持“六个一”的老龄工作领导机制,即每年市委常委会或市政府常务会听取一次老龄工作汇报、召开一次全市老龄工作大会、进行一次工作督查、出台一项惠及老年人或老龄工作的扶持政策、争取为老年人办一件好事实事、每五年表彰一次老龄工作和敬老助老先进单位和先进个人。      
     构建服务体系,多项建设走在先  成立养老服务体系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市、县(区)建立养老服务体系建设专项经费,纳入财政预算(2016年市财政预算养老服务体系专项经费1500万)。
     经过争取,我市被纳入全国老龄办养老信息平台建设第二批试点市,在全省率先建立市级12343养老服务信息平台。2012年,平台成立运营以来,国家项目资金及市级财政累计投入200多万。截至目前,平台登记在网老人26.5773万人,其中市城区5.9825万人;完成便民派单服务4172次、咨询类服务1.4675万人次、关爱服务3.7206万次;使用平台“一键通”老人手机1298人;免费发放黄手环603个;完成报警监测提醒1077次。生活馆年度服务老年人10.6万人次,开展公益活动44次,其中志愿者团体服务20次。
     市、区、街道、社区四级养老服务网络建设成效显著,市及各县区养老服务指导中心相继成立,市城区和各县城区居家养老服务站实现全覆盖,并开始向农村社区延伸。
     率先在全省出台市城区养老设施布局规划,规范养老用地保障。
      推动适度普惠,积极探索成典型  2011年,我市在全省率先建立普惠制高龄津贴制度,2019年度高龄津贴共惠及12.44万名老人,发放资金达3034.77万元。2019年,实施扶助特困空巢病残老人项目,项目总额20万元,救助特困老人200名,每人给予救助金1000元。实施银龄安康行动,提高老年人抵御风险能力。2019年,各级财政累计出资709.52万为17.74万名生活困难等老年人购买老龄险。截至11月底,全市参保老年人437196人,参保率为45.51%,赔付5892例,理赔金额1116.42万元,有效提升了老年人及其家庭抵御风险能力。为市城区3.4万名持公交IC优待卡老人购买乘车意外保险,保费总额达40.5万元。施行高龄、特困老人话费补贴,为市城区 “三无”老人及85周岁以上老人免费发放一键通手机1088部,每人每月补贴10元话费,补贴金额13.056万元。
     夯实基层基础,资金支持强堡垒  基层老龄组织建设和村级老年协会建设不断加强。各地乡镇老龄工作机构得到充实,配备工作人员并给予经费保障。在提高老年协会覆盖率的基础上,着重加强制度建设,完善登记备案制度,加大对基层老年协会资金扶持力度。开展示范老年协会建设,培育市级示范基层老年协会20个,给予每个协会2万元的资金支持,县区和乡镇也开展了示范协会建设。结合年终考评,开展各县区互学互查,重点对村级老年协会规范化建设和登记备案工作进行督查。
     落实助老优待,社会敬老氛围浓  采取老年法进社区、设立咨询服务台、印发宣传资料、举办法规知识讲座与测试和广场老年文艺表演等多种形式,深入宣传贯彻《老年法》和《安徽省实施〈老年法〉办法》。开展市委市政府表彰的敬老助老和老龄工作“双先”评选、老龄新闻奖评选等系列活动,深入开展了六届敬老爱老主题教育活动、两届“敬老文明号”评选,在全社会树立了尊重、关心和帮助老年人的先进典型。落实助老优待,建立有关涉老优待职能部门的联席会议制度,对公交、医院等与老年人日常生活最为密切的优待行业,定期督查。
     扶持群团组织,夕阳文化光灿烂  从1992年起,成功举办十二届全市老年人体育运动会,通过在各县区轮流举办老运会的做法,带动了各县区太极拳、门球等十几项老年体育运动,推动了县区体育设施以及市老年活动中心等老年活动场馆建设,受到了省老龄委、体育局的肯定和推广。通过参加全省、举办全市老年文艺调演、汇演、书画展,带动了各地老年文艺、书画活动的开展。通过积极扶持市门球协会、太极拳协会、老年书画协会等近400个老年群众团体,组织各类老年文体活动,丰富了全市老年人体育文化生活。
     打造数据平台,理论研究有智库  下大力气做好我市老龄信息管理系统建设,摸清家底,为政府决策提供依据。多次召开调度会和专管人员培训会,并拿出专项资金支持各县区开展工作。在机构改革过程中,按照省卫生健康委员会和省老龄工作委员会办公室的要求,积极配合数据库迁移,对库内数据逐一进行设置调试,确保系统正常运行。以强化库内数据应用作为重点,进一步发挥其服务大局的作用。2022年发布的《六安市老龄事业发展状况报告(2021)》,以库内数据为支撑,在“人口老龄化现状”一章中,分年龄、分地区、分城乡、分性别对2020年底我市老年人口情况进行了全方位、多角度、立体化解读。此外,在老龄科研、老年优待管理、老龄人意外伤害综合保险参保、“祝福百岁老人活动”、老年人才管理、老年志愿者管理等工作中,老龄基本信息库的作用也越发凸显。

      老龄工作是一项需要调动全社会共同关注的系统工程,我们将立足市情,按照习近平总书记加强老龄工作五个“着力”、四个“转变”的要求,不断创新,大胆探索,使老龄工作再上新台阶,让红色老区的老年人充分享受改革发展成果,成为“和谐六安”、“幸福六安”的参与者、实践者和共享者。

标签:
关联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