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安市区域卫生规划(2016-2020年) (征求意见稿)》征求意见

浏览次数: 征集单位: 六安市卫生健康委员会 征集时间:[ 2017-02-07 08:25 ] 至 [ 2017-03-16 17:30 ] 状态:已结束

    为进一步优化六安市区域卫生资源配置,提高医疗卫生服务质量和效率,增强区域内医疗卫生综合服务能力,根据《安徽省深化医药卫生体制综合改革试点方案》《安徽省医疗卫生服务体系规划(2016-2020年)》等文件精神,结合六安市实际情况,我委起草了《六安市区域卫生规划(2016-2020年)(征求意见稿)》(以下简称《规划》)。为使《规划》具有指导性、针对性和可操作性,请提出宝贵意见,并以书面形式于2月16日前反馈给我们。   

联系电话:3379955   

 

 

 

 

 

 

 

 

六安市区域卫生规划(2016-2020

(征求意见稿)

 

 

 

 

 

 

 

 

 

六安市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

2016-10

 

 

 

目  录

一、规划背景┅┅┅┅┅┅┅┅┅┅┅┅┅┅┅┅┅┅┅┅┅┅┅┅┅┅┅┅┅

(一)发展现况┅┅┅┅┅┅┅┅┅┅┅┅┅┅┅┅┅┅┅┅┅┅┅┅┅┅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二、规划指导思想、原则与目标┅┅┅┅┅┅┅┅┅┅┅┅┅┅┅┅┅┅┅┅┅

(一)规划指导思想┅┅┅┅┅┅┅┅┅┅┅┅┅┅┅┅┅┅┅┅┅┅┅┅

(二)规划原则┅┅┅┅┅┅┅┅┅┅┅┅┅┅┅┅┅┅┅┅┅┅┅┅┅┅

(三)规划目标┅┅┅┅┅┅┅┅┅┅┅┅┅┅┅┅┅┅┅┅┅┅┅┅┅┅

三、主要卫生资源配置┅┅┅┅┅┅┅┅┅┅┅┅┅┅┅┅┅┅┅┅┅┅┅┅┅

(一)体系配置┅┅┅┅┅┅┅┅┅┅┅┅┅┅┅┅┅┅┅┅┅┅┅┅┅┅

(二)床位配置┅┅┅┅┅┅┅┅┅┅┅┅┅┅┅┅┅┅┅┅┅┅┅┅┅┅

(三)人员配置┅┅┅┅┅┅┅┅┅┅┅┅┅┅┅┅┅┅┅┅┅┅┅┅┅┅

(四)信息资源配置┅┅┅┅┅┅┅┅┅┅┅┅┅┅┅┅┅┅┅┅┅┅┅┅

(五)技术配置┅┅┅┅┅┅┅┅┅┅┅┅┅┅┅┅┅┅┅┅┅┅┅┅┅┅

(六)医疗设备配置┅┅┅┅┅┅┅┅┅┅┅┅┅┅┅┅┅┅┅┅┅┅┅┅

四、各级各类医疗卫生机构设置要求┅┅┅┅┅┅┅┅┅┅┅┅┅┅┅┅┅┅┅

(一)公立医院设置要求┅┅┅┅┅┅┅┅┅┅┅┅┅┅┅┅┅┅┅┅┅┅

(二)社会办医院┅┅┅┅┅┅┅┅┅┅┅┅┅┅┅┅┅┅┅┅┅┅┅┅┅

(三)基层医疗卫生机构┅┅┅┅┅┅┅┅┅┅┅┅┅┅┅┅┅┅┅┅┅┅

(四)专业公共卫生机构┅┅┅┅┅┅┅┅┅┅┅┅┅┅┅┅┅┅┅┅┅┅

五、人口健康信息服务体系建设┅┅┅┅┅┅┅┅┅┅┅┅┅┅┅┅┅┅┅┅┅

六、服务体系的整合和协作┅┅┅┅┅┅┅┅┅┅┅┅┅┅┅┅┅┅┅┅┅┅┅

(一)医疗机构的整合与协作┅┅┅┅┅┅┅┅┅┅┅┅┅┅┅┅┅┅┅┅

(二)专业公共卫生机构与医疗机构协作┅┅┅┅┅┅┅┅┅┅┅┅┅┅┅

(三)医疗机构与养老机构整合与协作┅┅┅┅┅┅┅┅┅┅┅┅┅┅┅┅

(四)区域医疗资源的整合与协作┅┅┅┅┅┅┅┅┅┅┅┅┅┅┅┅┅┅

七、实施保障与监督评价┅┅┅┅┅┅┅┅┅┅┅┅┅┅┅┅┅┅┅┅┅┅┅┅

(一)加强组织领导┅┅┅┅┅┅┅┅┅┅┅┅┅┅┅┅┅┅┅┅┅┅┅┅

(二)推进发展创新┅┅┅┅┅┅┅┅┅┅┅┅┅┅┅┅┅┅┅┅┅┅┅┅

(三)推进人才使用制度创新┅┅┅┅┅┅┅┅┅┅┅┅┅┅┅┅┅┅┅┅

(四)加大资源调整力度┅┅┅┅┅┅┅┅┅┅┅┅┅┅┅┅┅┅┅┅┅┅

(五)强化监督评价┅┅┅┅┅┅┅┅┅┅┅┅┅┅┅┅┅┅┅┅┅┅┅┅


六安市区域卫生规划(2016-2020年)

为进一步优化六安市区域卫生资源配置,提高医疗卫生服务质量和效率,增强区域内医疗卫生综合服务能力,根据《安徽省深化医药卫生体制综合改革试点方案》《安徽省医疗卫生服务体系规划(2016-2020年)》等文件精神,结合六安市实际情况,制定本规划。

     一、规划背景

(一)发展现况

1.经济社会快速发展

六安市辖4县3区,即霍邱县、金寨县、霍山县、舒城县和金安区、裕安区、叶集区。2015年末,全市户籍人口580.5万人(常住人口474.1万人),城镇化率42.81%,人口密度为309.02人/平方公里。2015年,全市生产总值(GDP)1143.4亿元(与2010年676.1亿元相比增长69.1%),人均(常住人口)生产总值19885元;财政收入150亿元,其中地方财政收入103.3亿元(与2010年42.7亿元相比增长141.9%);全年城镇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2 238元(2010年为14508元),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9 074元(2010年为4714元)。

2.居民健康水平明显提高

2015年,全市城乡居民人均期望寿命74.5岁,婴儿死亡率3.53‰(2010年为5.53‰,下降36.2%),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4.81‰(2010年为8.23‰,下降41.6%),孕产妇死亡率13.2/10万(2010年为13.3/10万),甲乙类法定传染病报告发病率176.03/10万(2010年为123.22/10万)。

3.医疗卫生服务体系进一步完善

截止2015年末,全市设置医疗卫生机构2343个,其中:综合性医院17所(三级医院1所,二级医院10所,一级医院6所),中医院8所(三级医院1所,二级医院4所,一级医院3所),专科医院11所(二级医院5所,一级医院6),乡镇卫生院132所(中心卫生院44所),社区卫生服务中心24所,社区卫生服务站105个,村卫生室1769个,各类门诊、个体诊所、医务室总计168个,专业公共卫生机构26所(其中妇幼保健院(所)、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和卫生监督局(所)各8个,采供血机构1个,医疗紧急救援指挥中心1个)。

4.卫生资源总量增长显著

2015年末,全市医疗卫生机构床位达17661张,每千常住人口床位3.72张(2010年为1.44张),各类有卫生技术人员18301人,其中执业(助理)医师8048人,注册护士6854人,每千常住人口执业(助理)医师和注册护士分别为1.70人、1.45人(2010年分别为1.21人、0.83人),医护比1:0.85(2010年为1:0.68);万元以上医疗设备8488台(件),其中100万元以上161台(件)。

5.居民卫生服务利用增长迅速

2015年度,全市医疗卫生机构完成总诊疗人次1866.4万人次,出院病人612262人。与2010年总诊疗人次(1024.8万人次)和出院病人数(230955人)相比,分别增长82.1.0%和165.1%。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1.卫生资源总量还不能满足居民健康服务需求

2015年,全市每千常住人口床位数、卫生技术人员数、执业(助理)医师数和注册护士数均显著低于全国、安徽省平均水平。城乡居民两周患病率为22.7%(全省平均为22.8%)、慢性病患病率为28.6%(全省平均为29.4%)、住院率为7.6%(全省平均为8.3%),与全省平均水平基本持平,卫生资源配置总量与居民健康服务需求不相适应。

2.技术服务能力与区域医疗中心发展目标不匹配

我市医疗技术水平与省内其他中心城市水平相比尚有一定差距,与达到“皖西地区医疗卫生服务中心”的目标尚有一定差距。体现在重点专科建设有待加强,学科体系有待完善,尚缺乏在省内有重要影响的学科带头人,医学科研能力有限,省级以上科研项目和成果不多,部分疑难复杂病例尚需寻求市外、省外就医。同时,专科医疗结构不合理,特色不突出,差异化服务不明显,与现代高端技术和新型健康需求相适应的老人病医院、心血管病医院、运动康复医院等尚属市场空白,医疗技术水平与和省内其他先进中心城市相比尚有一定差距。

3.资源配置与均衡发展尚有较大差距

从区域内各县区分布上看,每千常住人口卫生资源配置水平各县区差距大。从城乡结构上看,优质医疗资源主要集中在主城区。从学科发展上看,专科发展相对较慢。从中西医发展上看,中医发展相对滞后、服务能力有待提升,中医药特色和优势没有进一步彰显。从人员结构上看,医护比1:0.85(全省1:1.11),公共卫生人员严重不足。从办医结构上看,2015年全市社会办医床位数占比仅占全市总床位的9.73%,多元化办医格局需进一步加强。

4.医疗卫生总体服务能力尚难以满足居民需要

整体看,服务能力总体不足。2015年全市卫生技术人员本科以上学历占21.3%(全省24.96%),卫生技术人员副高以上职称占3.0%(全省:4.82%),均低于全省平均水平。分级看,市级不强、县级不壮。市级医院技术和学科水平在省内影响力不高;市级医院缺少区域内优势临床专科,专科优势不显;县级医院综合服务能力低下,尚不能支撑90%患者县域内就诊目标的实现,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人员能力不高、水平较低,严重制约了分级诊疗制度的推进。

5分工协作机制有待进一步加强

医疗卫生服务体系碎片化问题依旧存在,以医院为中心的服务提供模式仍未改变,公共卫生机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医院之间分工协作机制有待进一步加强,资源、信息联通共享不足,在应对慢性病等问题上缺乏有效的一体化安排,亟待建立健全与分级诊疗制度相适应的服务体系。

二、规划指导思想、原则与目标

(一)规划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及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以统筹城乡均衡发展、全面提高居民健康水平和生命质量为宗旨,以保障居民公平享有公共卫生服务和基本医疗服务为主题,以宏观调控、合理配置卫生资源,促进卫生计生事业快速发展为主线,以优化结构、增强动力、补齐短板为重点,构建功能完善、结构合理、区域协调、运转有效、分工合作的新型医疗卫生计生服务体系,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奠定更加坚实的健康基础。

(二)规划原则

1.以人为本,注重公平

坚持以人为本。以全面促进居民健康为中心,以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为目标,加快完善全市卫生计生服务体系,保障人民群众健康权益,使人民群众共享卫生计生改革发展成果。

2.政府主导,社会参与

坚持政府主导和发挥市场机制作用,在维护基本医疗卫生服务公益性基础上,充分调动社会力量办医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引导社会办医向高水平、规模化发展,满足人民群众多层次、多元化医疗卫生服务需求。

3.需求导向,优化配置

围绕健康需求和解决人民群众主要健康问题开展卫生资源规划和配置,以调整布局结构、补强短板、夯实基础、发展健康服务业为主线,适度有序发展、强化薄弱环节,科学合理确定各级各类医疗卫生机构的数量、规模、职能及布局。

4.资源调整,系统整合

对现有卫生资源进行调整,盘活存量、发展增量、优化结构、补齐短板、突破瓶颈、协调发展,促进医疗卫生系统合作共享,注重发挥医疗卫生服务体系的整体功能,提高医疗卫生系统的协同性。

5.内涵发展,提升能级

合理控制公立医院床位规模,推动公立医院走精细化内涵发展之路。打造高水平区域医疗卫生服务中心,提升县级医院医疗技术水平,加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能力建设,注重科研、人才、制度环境等软件建设和基础设施、设备等硬件建设,提升全市医疗卫生服务能级。

(三)规划目标

以推进综合医改试点、整合资源、多元办医为动力,合理布局卫生资源,优化资源配置结构,增进资源利用效率,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健康需求,构建与全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与居民健康需求相匹配,体系完整、分工明确、功能互补、密切协作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到2020年,全市基本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基本医疗卫生制度,医疗卫生服务可及性、服务质量、群众满意度稳步提高,居民健康水平不断提高。

到2020年,全市主要卫生资源要素配置指标见表1。

表1  2020年六安市主要卫生资源要素配置指标

主要指标

2015年

2020年

指标性质

每千常住人口医疗卫生机构床位数(张)

3.72

5.30

指导性

医院(张)

2.4

4.24

指导性

其中:公立医院(张)

2.2

2.92

指导性

      社会办医院

0.2

1.32

指导性

      市办医院

1.14

1.31

指导性

      县(区)办医院

1.21

1.61

指导性

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张)

1.3

1.06

指导性

每千常住人口执业(助理)

医师数(人)

1.70

2.05

指导性

每千常住人口注册护士数(人)

1.45

2.56

指导性

每千常住人口公共卫生人员数(人)

0.38

0.83

指导性

每万常住人口全科医生数(人)

1.25

2.00

约束性

医护比

1:0.85

1:1.25

指导性

县办综合性医院适宜床位规模(张)

500

指导性

市办综合性医院适宜规模章(张)

800

指导性

注:六安市2010年常住人口460.4万人(数据来源于六安市2010年全国第六次人口普查),2015年六安市常住人口474.1万人(数据来源于安徽省统计年鉴),年平均增长速度为0.59%,按此年平均增长速度,预测六安市2020年常住人口达488.3万人,其中市区(含金安区、裕安区、叶集区,下同)、霍邱县、舒城县、金寨县及霍山县常住人口分别为191.3万、131.1万、78.7万、54.1万和33.2万。

 

     三、主要卫生资源配置

(一)体系配置

全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主要包括医院、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和专业公共卫生机构等(见图1)。各类机构按市、县(区)、乡镇(街道)、村4个层级梯度建设。县(区)及以下机构设置,按照常住人口规模和服务半径合理布局;市级机构根据区域实际统筹考虑,重点布局。

医院分为公立医院和社会办医院。其中,公立医院根据功能定位分为市办医院、县办医院。

县级以下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分为公立和社会办两类。包括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乡镇卫生院、村卫生室、医务室、门诊部(所)等。

    专业公共卫生机构包括疾病预防控制、妇幼保健、计划生育服务、精神卫生、急救、采供血、综合监督执法等机构。主要由政府举办,根据属地层级不同,分为市办、县办二类。

 

 

 

 

 

 

 

                                                                                              

图1 六安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图

 

 

(二)床位配置

到2020年,全市每千常住人口医疗卫生机构床位数达到5.3张。合理配置各类医疗机构床位数,原则上,全市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床位占总床位比例不低于20%,社会办医院床位不低于25%;市域内的县办医院床位在公立医院床位比例不得低于65%;公立医院床位数(含妇幼保健院床位)占总床位比例超过55%,中医类医院床位数按照每千常住人口0.55张配置。同时,可以按公立医院床位15%的比例规划设置公立专科医院床位。六安市区及辖区县床位配置标准(指导性)见表2。

建立公立医院规模动态调整机制。实行公立医院床位规模分级备案和公示制度,对超出六安市区域卫生规划建议规模标准的公立医院逐步压缩床位,对年病床使用率低于90%,或年平均住院日高于同类医院平均水平20%的公立医院,原则上不再允许扩大床位规模,并调整床位功能结构向医养结合、康复等转变,或将部分病区社会化整体转型,鼓励资源向基层、向农村延伸。对院内各病区的病床使用率小于80%,或平均住院日高于同类医院同病区平均水平20%,应将床位向高使用率、高周转率且病床短缺的病区调整。

 

 

 

表2   六安市每千常住人口床位配置标准(张/千人口)

 

2015年

2020年

  配置总数(张)

2015年  2020年

需新增床位数(张)

六安市

3.72

5.3

17661

25880

8219

六安市区

4.8

6.6

8861

12602

3741

霍邱县

3.1

4.5

3941

5900

1959

舒城县

2.6

4.3

1990

3384

1394

金寨县

3.2

4.7

1682

2543

861

霍山县

3.7

4.5

1187

1494

307

注:2015年全市和各县常住人口数来源于安徽省统计年鉴。2020年全市和各县常住人口为预测数。

 

(三)人员配置

到2020年,全市每千常住人口执业(助理)医师数达到2.05人,注册护士数达到2.56人,医护比达到1∶1.25,市办医院床护比不低于1∶0.6,每万常住人口全科医生数达到2人(约束性)。六安市区及辖区县(市)执业(助理)医师配置标准(指导性)见表3,注册护士配置标准(指导性)见表4。

医院人员配置要以执业(助理)医师和注册护士配置为重点,以居民卫生服务需求量和医师标准工作量为依据,结合服务人口、经济状况、自然条件等因素配置医生和护士的数量,合理确定医护人员比例。按照医院级别与功能任务的需要确定床位与人员配比,承担临床教学、带教实习、支援基层、援外医疗、应急救援、医学科研等任务的医疗卫生机构可以适当增加人员配置。市办医院未达到床护比标准的,原则上不允许扩大床位规模。

 

表3  六安市每千常住人口注册护士配置标准(指导性)

 

注册护士配置数数

2015年    2020年     新增数

每千常住人口注册

护士数

2015年      2020年

六安市

6854

12500

5646

1.45

2.56

六安市区

3834

6100

2266

2.06

3.19

霍邱县

1151

2850

1699

0.90

2.17

舒城县

903

1630

727

1.18

2.07

金寨县

469

1170

701

0.89

2.16

霍山县

497

750

253

1.54

2.26

注:2015年全市和各县常住人口数来源于安徽省统计年鉴。2020年全市和各县常住人口为预测数。

 

 

 

 

表4 六安市每千常住人口执业(助理)医师配置标准(指导性)

 

执业(助理)医师配置数2015年 2020年  新增数

每千常住人口执业(    

      )医师数         

2015年       2020年

六安市

8048

10010

1962

1.70

2.05

六安市区

4098

4910

812

2.21

2.57

霍邱县

1621

2270

649

1.27

1.73

舒城县

1019

1300

281

1.33

1.65

金寨县

757

930

173

1.44

1.72

霍山县

553

600

47

1.72

1.81

注:2015年全市和各县常住人口数来源于安徽省统计年鉴。2020年全市和各县常住人口为预测数。

(四)信息资源配置

到2020年,全面建成互联互通市级、县(区)级人口健康信息平台,实现公共卫生、计划生育、医疗服务、医疗保障、药品供应、综合管理等六大业务应用系统的互联互通和业务协同;建立健全全员人口信息、电子健康档案和电子病历三大数据库,基本实现覆盖全市人口,并实现信息动态更新;积极推动移动互联网、远程医疗服务等发展;积极推广居民健康卡,实现就医“一卡通”;逐步建立跨行业健康大数据共享交换体系,实现“记录一生、服务一生、管理一生”的全人口、全生命周期的精细化人口健康服务。

(五)技术配置

制定临床专科建设发展规划,提高区域专科水平。开展中医临床专科建设,推广中医药技术的应用。以发展优质医疗资源为目标,加强对临床专科建设发展的规划引导和支持,发挥其示范、引领、带动和辐射作用,提高区域整体医疗技术水平,促进全市医疗服务体系协调发展。

加强重点学科(专科)建设,以特色学科(专科)为龙头,以优势学科(专科)为重点,瞄准省内、国内先进技术水平,力求技术上有特色、设备上有优势、人才上有梯队、发展上有后劲,在全市着力打造6-10个省级临床重点学科、3-5个国家级中医重点专科专病、10-12个省级中医重点专科专病、80-85个市级重点学科(专科专病),形成以重大疾病为中心,依托特色学科或重点专科为主题的特色鲜明、多学科协调发展格局。

市办医院要依托重点专科建设,努力打造具有核心竞争力的临床重点学科,实现专科能力均衡布局和协调发展;县办医院要提高县级医院专科疾病诊治水平,减少县域患者外转率。围绕区域常见疾病和健康问题,加快推进适宜卫生技术的研究开发与推广应用;鼓励社会办医疗机构加强高端医学技术。

 表5  六安市重点学科(或专科专病)建设目标(指导性)

机构名称

2015年现状

2020年规划

情况

国家级

省级

市级

国家级

省级

市级

六安市人民医院

0

7

27

0

8

27

六安市中医院

4

6

3

5

7

10

六安市第二人民医院

0

0

8

0

1

10

六安市妇幼保健院

0

0

0

0

0

1

六安市第四人民医院

0

0

1

0

0

2

金安区妇幼保健院

0

0

2

0

0

3

六安世立医院

0

1

4

0

1

5

霍邱县第一人民医院

0

0

1

0

0

4

霍邱县第二人民医院

0

0

1

0

0

2

霍邱县中医院

0

1

1

0

1

2

金寨县医院

0

0

2

0

0

4

金寨县中医院

0

1

1

0

1

3

霍山县医院

0

0

2

0

0

3

霍山县中医院

0

2

1

0

2

2

舒城县医院

0

0

1

0

0

3

舒城县中医院

0

1

1

0

1

2

总   计

4

19

56

5

22

83

 

(六)医疗设备配置

根据功能定位、医疗技术水平、学科发展和群众健康需求,坚持资源共享和阶梯配置,引导各级医疗机构合理配置适宜设备,逐步提高国产医用设备配置水平,降低医疗成本。制定六安市大型设备配置规划,加强大型医用设备规划配置管理,严控公立医院超常规和举债装备,适度放宽社会办医疗机构配置条件。推进区域影像中心、检验中心建设和医院后勤社会服务中心建设,建立健全检验检查和后勤管理标准体系,积极探索建立大型设备共用、共享、共管机制。

依托信息化建设,建立以市人民医院为中心,金寨县医院、霍山县医院、霍邱县第二人民医院设立次中心的影像、检验、急救中心,实现信息共享,实行检查结果互认。一方面缓解基层医院专业技术人员不足等问题,另一方面改善群众就医环境,降低医疗费用。

     四、各级各类医疗卫生机构设置要求

(一)公立医院设置要求

公立医院是医疗服务体系的主体,是公益性服务机构,在基本医疗服务提供、急危重症和疑难病症诊疗等方面发挥骨干作用,同时承担医疗卫生机构人才培养、医学科研、医疗教学等任务,承担法定和政府指定的公共卫生服务、突发事件紧急医疗救援、援外、国防卫生动员、支农、支边和支援社区等任务。

  • 县(区)办公立医院。

   (1)功能定位。县(区)办公立医院主要承担县(区)级区域内居民的常见病、多发病诊疗,急危重症抢救与疑难病转诊,培训和指导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人员,相应公共卫生服务职能以及突发事件紧急医疗救援等工作,是政府向县(区)级区域内居民提供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的重要载体。

    金寨县作为全省8个区域医疗基地之一,需要加强其服务设施和辐射能力建设,每千人口配置床位数指标略高于其他县区;积极引进卫生人才,重点加强基层卫生人才队伍建设,采取切实有效措施,改善基层卫生人才职称结构;金寨县医院、县中医院按照三级医院设置,提升规模和水平,加强重点学科、中医专科专病建设;依托县医院设立影像、检验、急救中心,与市人民医院及省级相关医院对接,实行检查结果互认,实现信息共享;提升2-3所中心卫生院达到二级综合医院水平;从而提高该县的综合性、专科性医疗服务水平,发挥其作为省级区域医疗基地的作用。

   (2)机构设置。

①霍邱县设置2所县办综合医院和1所县办中医类医院:霍邱县第一人民医院(创建三级医院);霍邱县第二人民医院(达到合格二级甲等医院标准);霍邱县中医院(创建二级甲等中医院)。

②舒城县设置1所县办综合医院和1所县办中医类医院:舒城县人民医院(创建三级医院);舒城县中医院(巩固二级甲等中医院成果)。

    ③金寨县设置1所县办综合医院和1所县办中医类医院:金寨县人民医院(创建三级医院);金寨县中医院(创建三级中医院)。

④霍山县设置1所县办综合医院和1所县办中医类医院:霍山县人民医院(巩固二级甲等医院成果);霍山县中医院(巩固二级甲等中医院成果)。

⑤金安区设置1所区办综合医院和1所区办中医院:六安市第四人民医院(巩固二级甲等医院成果);金安区中医院(按二级中医院设置)。

⑥裕安区设置1所区办中医类医院:裕安区中医院(按二级中医院设置)。

⑦叶集区设置1所区办综合医院(中西医结合医院):六安市第六人民医院(六安市中西医结合医院),创建二级甲等医院。

  • 床位配置

     县办综合性医院新增后的单体(单个执业点)床位规模一般以500张左右为宜,50万人口以上的县可适当增加,100万人口以上的县原则上不超过1000张;

  • 市办公立医院。

   (1)功能定位。市办公立医院主要向区域内居民提供代表本区域高水平的综合性或专科医疗服务,接受下级医院转诊,并承担人才培养和一定的科研任务以及相应公共卫生和突发事件紧急医疗救援任务。

(2)机构设置。

    ①六安市人民医院在巩固三甲医院成果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升医疗服务技术水平和服务质量;六安市人民医院西院区按照三级标准建设,在规划期内建成并投入使用。在全市范围内更好的发挥教学、科研的龙头作用,全面承担全市疑难病的诊治、急重症的援救、基层卫生人员的培训及业务指导作用。

②六安市中医院在巩固三甲中医院成果的基础上,创建全国示范中医院,积极做好中医院教学、科研工作,做好对各县(区)中医院的帮扶工作。

③六安市精神病医院(六安市第二人民医院)创建三级专科医院及三级综合医院。

④六安市妇幼保健计划生育服务中心(六安市妇幼保健院),按照二级甲等妇幼保健院标准建设,规划期内新址建成并投入使用。  

    (3)床位配置

     市办综合性医院和中医院新增后的单体(单个执业点)床位规模原则上不超过1200张。

 

表6 六安市市办医院设置规划

序号

机构名称

举办主体

机构分类

等级

床位(张)

现状建设规模(平方米)

规划建设规模(平方米)

备注

现状

规划

现状

规划

占地面积

建筑面积

占地面积

建筑面积

1

六安市人民医院

六安市政府

综合医院

三甲

三甲

2300

3100

12376

209193

227398

372329

 

2

六安市中医院

六安市政府

中医医院

三甲

三甲

1500

2000

55051

90000

55051

136000

 

3

六安市精神病院(六安市第二人民医院)

六安市政府

专科医院

三甲设置

三甲

1500

2000

70666

73000

70666

170000

 

4

六安市妇幼保健计划生育服务中心(六安市妇幼保健院)

六安市政府

妇幼保健院

二级

二级甲等

100

200

8000

5500

26000

40000

 

 

 

表7  六安市县级以上医疗卫生机构重点建设项目

序号

项目名称

项目内容

 

现有床位

新增床位

完成时间

1

六安市人民医院河西分院(一期)

总建筑面积117550平方米,地下一层,地上五层、十六层等建筑群

六安市河西西环路以北、三环路以东

2300

800

2018

2

六安市中医院综合楼建设项目

项目建筑面积4.4万平方米,地上二十层,地下二层,新增床位500张,总投资2.1亿元,该建设项目主要用于以放疗、核医学、急诊急救、住院、康复。

六安市中医院

1500

500

2018

3

六安市第二人民医院门诊、内科病房及老年养护院综合大楼项目

建设门诊、内科病房及老年养护院综合大楼项目99755平方米。

六安市裕安区磨子潭路73

1500

500

2018

4

六安市妇幼保健院综合楼

集妇幼计生保健、临床医疗、培训宣教等为一体的市级妇幼保健院综合楼

将军路与齐云路交口

100

100

2019

5

六安市儿童医院

新建医疗病房楼13000

梅山北路

120

140

2018

6

金安区妇幼保健院

新建医疗病房楼32000

梅山北路

160

150

2018

7

金安区中医院

新建医疗病房楼25000

金安区城北工业园区

0

200

2017

8

金安区第一人民医院

新建医疗病房楼40000

三十铺镇和平南路

0

200

2017

9

金安区职业病防治院

职业病防治,老年人康复、护理

六安市南山新区

0

200

2019

10

裕安区中医院

新建二级中医院

城南开发区

0

100

2019

11

裕安区妇幼保健院升级

迁址重建

平桥乡境内

35

65

2017

12

霍邱县一院新区工程

规划450亩,建设综合三级医院

城关镇东环路

810

690

2019

13

霍邱县二院病房综合楼工程

投资0.8亿元,建筑面积42000平方米

城关镇南环路

380

420

2017

14

霍邱县中医院医疗综合楼及老年养护院

占地140亩,投资5.47亿元

城关镇建新北路

206

294

2017

15

霍邱县第六人民医院

占地63亩,投资3亿元

马店镇

102

198

2018

16

霍邱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检验及业务用房

投资0.1亿元,建筑面积4000平方米

城关镇蓼城路

 

 

2017

17

金寨县人民医院新城区分院

门(急诊)大楼13500平方米;住院病房大楼43000平方米

新城区

0

750

2017

18

金寨县人民医院门诊综合楼

综合楼1幢,建筑面积8000平方米

老城区

393

600

2017

19

金寨县中医医院康复大楼

康复大楼30000平方米

新城区

300

400

2017

20

舒城县人民医院老年医学康复大楼

建成占地10000平方米,建筑面积70000平方米,地上16层,地下2层的老年医学康复裙楼。

城关镇

1000

500

2020

21

舒城县中医医院康复业务楼建设项目

新建3.5万平方米的康复中心,充分发挥中医药在康复领域的特色优势

城关镇

165

335

2020

22

舒城县医学急救指挥中心

指挥中心占地10亩,建筑面积3000平米,土建和装备共1800万元(其中车辆15-20辆),服务覆盖全县

城关镇

 

 

2020

23

霍山县妇幼保健计划生育服务中心综合楼项目

新建一幢6020平方米的综合楼,占地860平方米,共七层,地下一层,地上六层,主要用于妇科、儿科、计划生育门诊、儿科住院部、医技科室用房

霍山县南岳西路19号(县妇幼保健院院内)

46

54

2017

24

六安市叶集区妇幼保健院

在东部新城建设业务用房10000平方米,配套环保、水电、消防等设施,设置床位100张。

东部新城

5

95

2018

25

六安市叶集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新建业务用房5000平方米,设置检验等科室,配备相关化验设备。

东部新城

0

0

2018

26

六安市中西医结合医院(六安市第六人民医院)二期工程

综合大楼及附属工程

叶集区东部新城

395

205

2020年底

 

 

 

 

 

 

 

 

 

 

(二)社会办医院

  1. 功能定位

社会办医院是医疗卫生服务体系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满足人民群众多层次、多元化医疗服务需求的有效途径。社会办医院可以提供基本医疗服务,与公立医院形成有序竞争;可以提供高端服务,满足非基本医疗需求;可以提供康复、老年护理等紧缺服务,对公立医院形成补充。

  1. 机构设置

大力鼓励和引导社会资本在我市举办高端医疗机构,增加补充医疗卫生资源,扩大服务供给,满足人民群众多层次、多元化的医疗服务需求;建立竞争机制,提高医疗服务质量和效率,完善医疗服务体系。在城区优先发展社会资本举办康复医院、老年病医院、儿童医院、护理院等紧缺型医疗机构。支持社会资本举办非营利性医疗机构、提供基本医疗卫生服务。放宽对营利性医院的数量、规模、布局以及大型医用设备配置的限制。引导社会办医院向高水平、规模化方向发展,发展专业性医院管理集团。

现有的六安新华中医院、六安普仁耳鼻喉医院、沈正平中医肛肠医院、六安协和老年护理医院、六安城南老年护理医院、霍邱仁爱康复医院、霍邱双湖老年护理医院等力争达到二级标准;六安经济开发区医院按二级甲等综合医院标准建设;霍邱县第六人民医院、六安中山医院、六安百佳妇产医院、六安阳光眼科医院、六安九龙泌尿外科医院、六安蓼都金水外科医院、六安永康消化病专科医院等应加强内涵建设,完善功能,提高技术水平。各县可根据经济发展和规划需要,在县城区适当增设由社会力量举办的专科医院。

表7  六安市社会办医院设置规划

序号

机构名称

机构分类

等级

床位(张)

备注

现状

规划

现状

规划

1

六安新华中医院

中医医院

一级

二级

40

100

 

2

六安普仁耳鼻喉医院

专科医院

一级

二级

25

100

 

3

沈正平中医肛肠医院

中医医院

一级

二级

38

100

 

4

六安协和老年护理医院

护理院

一级

二级

60

100

 

5

六安城南老年护理医院

护理院

一级

二级

50

100

 

6

霍邱仁爱康复医院

康复医院

一级

二级

90

100

 

7

霍邱双湖老年护理医院

护理院

一级

二级

100

100

 

8

六安经济开发区医院

综合医院

二级

二级甲等

200

200

 

9

霍邱县第六人民医院

 

综合医院

二级

二级

108

108

 

10

六安中山医院

 

综合医院

二级

二级

200

200

 

11

六安百佳妇产医院

 

专科医院

二级

二级

120

120

 

12

六安阳光眼科医院

 

专科医院

二级

二级

60

60

 

13

六安九龙泌尿外科医院

 

专科医院

二级

二级

100

100

 

14

六安蓼都金水外科医院

 

专科医院

二级

二级

260

260

 

15

六安永康消化病专科医院

 

专科医院

二级

二级

100

100

 

 

  1. 床位配置

到2020年,按照每千常住人口不低于1.32张床位为社会办医院预留规划空间,同步预留诊疗科目设置和大型医用设备配置空间。

(三)基层医疗卫生机构

  1. 功能定位

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主要职责是提供预防、保健、健康教育、计划生育等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和常见病、多发病的诊疗服务以及部分疾病的康复、护理服务,向医院转诊超出自身服务能力的常见病、多发病及危急和疑难重症病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主要包括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村卫生室、医务室、门诊部(所)等。

乡镇卫生院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负责提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以及常见病、多发病的诊疗、护理、康复等综合服务,并受县级卫生计生行政部门委托,承担辖区内的公共卫生管理工作,负责对村卫生室、社区卫生服务站的综合管理、技术指导和乡村医生的培训等。乡镇卫生院分为中心乡镇卫生院和一般乡镇卫生院,中心乡镇卫生院除具备一般乡镇卫生院的服务功能外,还应开展普通常见手术等,着重强化医疗服务能力并承担对周边区域内一般乡镇卫生院的技术指导工作。

村卫生室、社区卫生服务站。在乡镇卫生院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统一管理和指导下,承担行政村、居委会范围内人群的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和普通常见病、多发病的初级诊治、康复等工作。

其他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单位内部的医务室和门诊部等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负责本单位或本功能社区的基本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服务。其他门诊部、诊所等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根据居民健康需求,提供相关医疗卫生服务。政府可以通过购买服务的方式对其提供的服务予以补助。

  1. 机构设置

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按照乡镇、街道办事处行政区划或一定服务人口进行设置。到2020年,实现政府在每个乡镇办好1所标准化建设的乡镇卫生院,在每个街道办事处范围或每3万-10万居民规划设置1所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全面提升乡镇卫生院服务能力和水平,综合考虑城镇化、地理位置、人口聚集程度等因素,可以选择1/3左右的乡镇卫生院提升服务能力和水平,建设中心乡镇卫生院。有条件的中心乡镇卫生院可以建设成为县办医院分院。

合理确定村卫生室和社区卫生服务站的配置数量和布局,根据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覆盖情况以及服务半径、服务人口等因素合理设置。原则上每个行政村应当设置1个村卫生室,每个社区设1个社区卫生服务站。

个体诊所等其他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设置,不受规划布局限制,实行市场调节的管理方式。

  1. 床位配置

按照所承担的基本任务和功能合理确定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床位规模,重在提升床位质量,提高使用效率。到2020年,每千常住人口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床位数不少于1.06张,重点加强护理、康复病床的设置。

(四)专业公共卫生机构

  1. 功能定位

专业公共卫生机构是向辖区内提供专业公共卫生服务,并承担相应管理工作的机构。专业公共卫生机构主要包括疾病预防控制机构、综合监督执法机构、精神卫生机构、妇幼保健计划生育服务机构、急救指挥中心(站)、血站等,原则上由政府举办。

县办专业公共卫生机构。主要职责是完成上级下达的指令性任务,承担辖区内专业公共卫生任务以及相应的业务管理、信息报送等工作,并对辖区内医疗卫生机构相关公共卫生工作进行技术指导、人员培训、监督考核等。

市办专业公共卫生机构。主要职责是完成上级下达的指令性任务,承担辖区内的专业公共卫生任务以及相应的信息管理等工作,并对下级专业公共卫生机构开展业务指导、人员培训、监督考核等。

  1. 机构设置

专业公共卫生机构按照辖区常住人口数、服务范围、工作量等因素合理设置。专业公共卫生机构实行按行政区划,分级设置。县级及以上每个行政区划内同类专业公共卫生机构原则上只设一个,县级以下由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乡镇卫生院和村卫生室、计划生育服务室承担相关工作。

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县级及以上每个行政区划内只设1个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不再单设其他专病预防控制机构。

综合监督执法机构。县级及以上政府根据工作职责,规范卫生计生综合监督执法机构的设置,由其承担卫生计生综合监督执法任务。

妇幼保健计划生育机构。市办和县办妇幼保健机构与计划生育技术服务机构整合后,分别成立市办、县办妇幼保健计划生育服务中心,坚持保健和临床相结合。整合乡办计划生育技术服务机构与乡(镇)卫生院的妇幼保健职能。村级保留村卫生室和村计划生育服务室,共享共用。到2020年,建立1所市级、7所县区级政府举办的、标准化的妇幼健康服务机构。

血液机构。设置市中心血站1所,县采血点4个、储血点5个;单采血浆站2所;在城区设置献血点6-7个,每县设置献血点2个。

专业精神卫生机构。以市办专业精神卫生机构为主体、县办专业精神卫生机构和市(县)办综合性医院精神科为辅助、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和精神疾病社区康复机构为基础,建立健全精神卫生服务体系和网络。

急救机构。设置市急救指挥中心1个,每个县、叶集区设置1个急救站,并依托中心卫生院设置若干急救站(点),构建以市医疗紧急救援中心为主导,县急救中心和院前急救网络医院(中心卫生院)共同组建的急救网络。

  1. 人员设置

各级各类公共卫生人才配置应满足工作需要,争取到2020年,每千常住人口公共卫生人员数达到0.83人。

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原则上按照常住人口1.75人/万的比例核定全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人员总量,各县(区)可比照此标准结合地区实际合理核定。其中,专业技术人员占编制总额的比例不得低于85%,卫生技术人员不得低于70%。

专业精神卫生机构按照服务辖区人口数和承担的精神卫生防治任务合理配置公共卫生人员;妇幼保健计划生育机构根据辖区服务人口数、社会需求、交通状况及承担的功能任务等合理配备人员;血站根据年采供血等业务量配备人员数量;急救中心根据服务人口数、年业务量等配备人员数量。卫生监督机构根据辖区内年业务量配备人员数量。

    五、人口健康信息服务体系建设

(一)建立人口健康信息平台

建设标准统一、融合开放、有机对接、分级管理、安全可靠的市级和县(区)级人口健康信息平台。

市级信息平台。数据同步来源于辖区内县(区)级信息平台,满足业务需求的统计分析功能,支持综合管理和科学决策,支持跨县域信息查询和六大业务应用协同。联通省级平台,满足跨市业务协同需求。

县(区)级信息平台。以服务居民为中心,联通辖区内各类卫生计生机构的信息系统,并与市级平台互联互通,支撑六大业务应用,支持预约挂号、双向转诊、健康咨询等服务,实现电子病历与电子健康档案信息实时更新,满足居民查询个人健康档案需求。

(二) 建设全员人口信息、电子健康档案和电子病历等三大数据库

建立健全全市全员人口信息、电子健康档案和电子病历三大数据库,三大数据库相对独立,相互关联,实现信息资源综合开发利用和信息共享,支撑人口健康战略决策和精细化服务管理。

1.全员人口信息数据库。包含姓名、性别、现居住地址、户籍所在地、公民身份号码、出生日期、民族、婚姻状况、户口性质等基本内容,存储并建立全员人口注册和索引信息库,实现全员人口信息的实时动态管理。

2.居民电子健康档案数据库。包含居民人口统计学信息,家庭档案、个人档案、健康体检、孕产妇保健、婴幼儿保健、规划免疫、老年人管理、慢性病管理、传染病管理、社区康复、诊疗信息等内容,存储居民医疗服务结果记录的电子健康档案基本信息,提升公共卫生和基层医疗卫生应用服务水平,满足居民个人健康档案信息查询、增强自我保健和健康管理能力。

3.电子病历数据库。包含人口统计学信息、住院病案首页、住院入院记录、住院用药记录、出院记录、入院诊断和出院诊断、检查报告、检验报告等内容,存储居民检查检验结果、医学影像、用药记录等信息,实现医院内部信息资源整合和共享。

 

(三)完善业务应用系统

统筹建设和深化涵盖卫生计生各项业务领域的公共卫生、计划生育、医疗服务、医疗保障、药品管理、综合管理等六大重点业务应用系统,推动实现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转型发展、医疗医保体系信息共享及药品供应保障的强化与及时监督;充分运用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视联网、智能卡等新技术,实现分级管理,数据同步,协同应用,有效提升人口健康信息化业务应用水平。

1.公共卫生业务应用系统,包括疾病防控、健康教育、妇幼健康、食品安全、血液管理、综合监督、卫生应急决策信息系统,以及卫生计生门户网站和服务热线,实现分级管理、数据同步、协同应用。

2.计划生育业务应用系统,包括计生站HIS管理系统、计划生育手术信息系统、妇女病普查管理系统、孕前优生评估管理等系统,具备出生人口信息采集、人员档案管理、计生的服务法规和计生政策查询、监测预警、流动人口服务管理等功能。

3.医疗服务业务应用系统,包括中西医电子病历、远程医疗(远程会诊、远程心电、远程培训等)、区域影像、区域检验、预约诊疗、医疗服务流程管理、医疗服务行为监管等功能。

4.医疗保障业务应用系统,包括医保资金结算、监管和统计分析等功能,实现医保管理经办机构网上实时监控,提供住院患者网上查询窗口,强化内部管理和外部监督,加强医保业务运行监控和信息决策支持。

5.药品管理业务应用系统,建立医疗机构和公共卫生机构药品供应保障应用信息系统,支持基本药物管理和使用,支持药品、医疗器械招标采购、物流配送、使用管理,强化及时监管,提供库存报警和自动提醒功能,以及对药品批号和有效期进行管理和更新。

6.综合管理业务应用系统,对公共卫生、医疗服务、行业管理等公共领域的大量数据进行综合分析,提升医疗卫生行政管理部门的财务管理水平,加强卫生数据的统计与分析利用,实现对各级各类卫生计生机构业务工作、财务管理、内部运行的精细化管理,有效支撑卫生计生战略决策和政策规划。

(四)推进居民健康卡普及

以居民健康卡为联结介质,依托人口健康信息平台,有效共享全员人口信息、电子健康档案及电子病历信息。坚持居民健康卡的专属、通用、交互和开放功能,实现居民身份识别、基本健康信息存储、跨地区、机构就医和费用结算等功能,促进居民个人健康信息动态实时更新,强化个人健康与疾病监测的管理,构建优化、规范、共享、互信的诊疗流程,方便居民享受连续、高效、便捷的卫生计生服务。

(五) 促进远程医疗和医院信息化建设

推进远程医疗技术服务应用。依托区域内综合实力领先的市人民医院建立病理、质控和影像中心,鼓励县办综合性医院建立县域心电、生化、影像中心。建设以政府为主导的标准统一、互联互通、资源共享、安全实用的远程会诊平台,为人民群众提供远程影像诊断、远程心电诊断、远程病理诊断、远程教育等远程医学服务,实现群众在基层医疗卫生机构通过网络即可享受高端优质资源的医疗卫生服务,进一步缓解“看病难、看病贵、看病不在本地”的问题。

继续推进和优化医院信息化建设,统一医院信息化功能规范和信息技术规范,建设基于电子病历的医院信息平台,新建或改造医院业务应用系统,功能涵盖电子病历、临床路径、诊疗规范、药品管理、医药价格管理、绩效考核、综合业务管理等内容,形成基于医院信息平台覆盖所有业务和管理的一体化医院信息系统,实现政府部门对医院运营的动态监管和实时监测。

    六、服务体系的整合和协作

以提升分级诊疗服务能力为目标,建立和完善公立医院、专业公共卫生机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以及社会办医院之间的分工协作关系,整合各级各类医疗卫生机构的服务功能,逐步实现基层首诊、双向转诊、急慢分治、上下联动,为群众提供系统、连续、全方位的医疗卫生服务。

(一)医疗机构的整合与协作

  1. 不同层级医疗机构之间整合与协作

市办综合医院主要提供急危重症和疑难复杂疾病的诊疗服务,重点发挥在医学科学、技术创新和人才培养等方面的引领作用,逐步减少常见病、多发病复诊和诊断明确、病情稳定的慢性病等普通门诊。市办中医医院要充分利用中医药技术方法和现代科学技术,提供急危重症和疑难复杂疾病的中医诊疗服务和中医优势病种的中医门诊诊疗服务。县办医院主要提供县域内常见病、多发病诊疗,以及急危重症患者抢救和疑难复杂疾病向上转诊服务。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和康复医院、护理院等为诊断明确、病情稳定的慢性病患者、康复期患者、老年病患者、晚期肿瘤患者等提供治疗、康复、护理服务。

支持和引导病人优先到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就诊,由基层医疗卫生机构逐步承担公立医院的普通门诊、康复和护理等服务。推动全科医生、家庭医生责任制,逐步实现签约服务。探索县域一体化管理。鼓励公立医院通过技术支持、人员培训、管理指导等多种方式,帮扶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提高服务能力和水平。允许公立医院医师多点执业,促进优质医疗资源下沉到基层。

  1. 中西医之间的整合与协作

坚持中西医并重方针,充分发挥中医医疗预防保健特色优势,不断完善中医医疗机构、基层中医药服务提供机构和其他中医药服务提供机构共同组成的中医医疗服务体系。加强综合医院、专科医院中医临床科室和中药房设置,增强中医科室服务能力。加强中西医临床协作,统筹中西医资源,提升基层西医和中医综合服务能力,到2020年所有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乡镇卫生院和70%村卫生室具备与其功能相适应的中医药服务能力。

  1. 公立医疗机构与社会办医之间的整合与协作

社会力量可以多种形式参与国有企业办医疗机构改制重组。鼓励公立医院与社会力量以合资合作的方式举办新的非营利性医疗机构。鼓励社会力量举办中医类专科医院、康复医院、护理院(站)、老年病等诊疗机构。鼓励药品经营企业举办中医坐堂医诊所,鼓励有资质的中医专业技术人员特别是名老中医开办中医诊所。支持社会办医疗机构加强重点专科建设,引进和培养人才,提升学术地位。加快实现与医疗保障机构、公立医疗机构等信息系统的互联互通。

  1. 建立双向转诊服务管理规范

建立以覆盖主要常见病、多发病为重点的转诊指南,明确各层级医疗卫生机构诊疗目录、转诊指征和用药目录;各级医疗机构要按照省、市关于分级诊疗工作的相关文件要求,坚持尊重病人就医习惯和就近便捷原则,选择多家定点转诊医疗机构,签署转诊服务协议,并设置或指定专门机构,确定专人,负责转诊管理,提供预约转诊、病案交接和协调医保经办机构等服务。上级医院应明确下转患者接续治疗、康复治疗和护理方案,建立定期随诊制度。加快建设区域统一的双向转诊平台,实行网上预约转诊、病案传送,并与医保经办机构信息网络互连互通,提供便捷高效服务。

  1. 推进基层服务模式改革

针对慢性病患者等重点人群推进家庭医生签约服务,提供基本医疗、健康管理、转诊预约等服务。合理确定契约服务内容和费用,实行按签约人头付费,费用主要由医保基金、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经费承担,个人可适当分担。

(二)专业公共卫生机构与医疗机构协作

统筹健康服务资源。有效整合医院、疾控、卫生监督、妇幼计生服务、中医、爱国卫生、健康教育等7支人才队伍力量,提升健康促进服务能力。

建立专业公共卫生机构与医疗机构联防联控机制。专业公共卫生机构要负责对公立医院、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和社会办医院开展的公共卫生服务进行指导、培训,建立信息共享与互联互通等协作机制,加强对医疗机构的考核和监督检查。专业公共卫生机构要主动与医疗机构做好高血压、糖尿病、肿瘤等慢性病的联控工作,将结核病、艾滋病等重点传染病以及职业病、精神疾病等病人的治疗交给综合性医院或者专科医院开展。

医疗机构要在专业公共卫生机构指导下主动协作配合。综合性医院及相关专科医院要依托相关科室与专业公共卫生机构合作,承担服务辖区内一定的公共卫生任务和对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业务指导,建立医疗机构承担公共卫生任务的补偿机制和服务购买机制。进一步加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队伍建设,拓展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功能,确保各项公共卫生任务落实到位。积极发展中医药预防保健服务。

建立社会力量参与公共卫生工作的机制。政府通过购买服务等方式,鼓励和支持社会力量参与公共卫生工作,并加强技术指导和监督管理。社会力量要加强自身管理,不断强化自身能力,与专业公共卫生机构密切合作,确保公共卫生工作顺利开展。

(三)医疗机构与养老机构整合与协作

推进医疗机构与养老机构的合作。推动中医药与养老结合,充分发挥中医药“治未病”和养生保健优势。建立健全医疗机构与养老机构之间的业务协作机制。支持有条件的医疗机构设置养老床位。推动二级以上医院与老年病医院、老年护理院、康复疗养机构、养老机构内设医疗机构等之间的转诊与合作。支持有条件的养老机构设置医疗机构。

大力发展社区健康养老服务。提高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为老年人提供日常护理、慢性病管理、康复、健康教育和咨询、中医养生保健等服务的能力,鼓励医疗机构将护理服务延伸至居民家庭。推动开展远程服务和移动医疗,做好上门巡诊等健康延伸服务。

(四)区域医疗资源的整合与协作

整合二级以上医院现有的检查检验、消毒供应中心等资源,向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和慢性病医疗机构开放。探索设置独立的区域医学检验机构、病理诊断机构、医学影像检查机构、消毒供应机构和血液净化机构,推动建立“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检查、医院诊断”的服务模式,实现区域资源共享。加强医疗质量控制,按照统一规范的标准体系,二级以上医疗机构检验对所有医疗机构开放,推进同级医疗机构间以及医疗机构与独立检查检验机构间检查检验结果互认。

    七、实施保障与监督评价

(一)加强组织领导

区域卫生规划是政府对卫生计生事业进行宏观调控的重要手段,有利于优化医疗卫生服务资源,推动医疗卫生事业转型升级,为人民群众提供更加公平可及的医疗卫生服务。要切实加强对区域卫生规划工作的领导,把区域卫生规划工作提上重要议事日程,列入政府的工作目标和考核目标,建立问责制。

  1. 落实各级政府责任

市级政府负责研究编制区域卫生规划并组织实施,重点规划市办及以下医院和专业公共卫生机构,将床位配置标准细化到县,并按照属地化原则,对本地市范围内的各级各类医疗卫生机构的设置进行统筹规划。

县级政府按照六安市区域卫生规划要求,负责研究编制县域医疗卫生服务体系规划,合理设置辖区内的县办医院、专业公共卫生机构及基层医疗卫生机构。

各级政府要在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城乡规划中统筹考虑医疗卫生机构发展需要,合理安排用地供给,优先保障非营利性医疗机构用地。

  1. 明确相关部门职责

卫生计生、发展改革(物价)、财政、城乡规划、人力资源社会保障、机构编制等部门要认真履行职责,协调一致地推进区域卫生规划工作。在卫生计生方面,要对区域卫生规划适时进行动态调整;在发展改革方面,要将区域卫生规划纳入当地经济和社会发展总体规划安排,依据规划对新改扩建项目进行基本建设管理,深入推进医疗服务价格改革;在财政方面,要按照政府卫生投入政策落实相关经费;在城乡规划管理方面,要依据依法批准的城乡规划审批建设用地;在机构编制方面,要依据有关规定和标准统筹公立医疗卫生机构编制;在人才队伍建设方面,要不断深化人事薪酬制度改革;在社会保障方面,要加快医保支付制度改革;其他相关部门要各司其职,做好相关工作。

  1. 加大政府投入力度

建立和完善政府卫生投入机制,明确政府在提供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服务中的主导地位。切实落实对公立和社会办非营利性医疗卫生机构的投入政策。

各级专业公共卫生机构、公立医院、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所需发展建设、人才培养、设备购置等支出主要由同级政府负担。

(二)推进发展创新

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实行医疗、医保、医药联动,推进医药分开,实行分级诊疗,建立覆盖城乡的基本医疗卫生制度和现代医院管理制度。深化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综合改革,健全网络化城乡基层医疗卫生服务运行机制,促进医疗资源向基层、农村流动,提高服务质量和效率;全面推进公立医院综合改革,坚持公益属性,破除逐利机制,建立合理的补偿机制、科学的绩效评价机制和符合医疗行业特点的人事薪酬制度,推进管办分开、政事分开,实行医药分开。鼓励社会力量兴办健康服务业,推进非营利性民营医院和公立医院同等待遇。加快发展城乡居民大病保险、商业健康保险,建立完善以基本医保为主体的多层次医疗保障体系。改革医保支付方式,建立更加合理的医保付费机制。加强医疗卫生全行业监管。推行医疗责任保险、医疗意外保险等多种形式的医疗执业保险,加快发展医疗纠纷人民调解等第三方调解机制,完善医疗纠纷处理机制。

(三)推进人才使用制度创新

健全以聘用制度和岗位管理制度为主要内容的事业单位用人机制,完善岗位设置管理,保证专业技术岗位占主体(原则上不低于80%),推行公开招聘和竞聘上岗。健全以岗位职责要求为基础,以品德、能力、业绩为导向,符合卫生人才特点的科学化、社会化评价机制,完善专业技术职称评定制度,促进人才成长发展和合理流动。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建立以服务质量、服务数量和服务对象满意度为核心、以岗位职责和绩效为基础的考核和激励机制,坚持多劳多得、优绩优酬,人员收入分配重点向关键岗位、业务骨干和作出突出成绩的医药卫生人才倾斜。建立以政府投入为主、用人单位和社会资助为辅的卫生人才队伍建设投入机制,优先保证对人才发展的投入,为医药卫生人才发展提供必要的经费保障。创新公立医院机构编制管理,合理核定公立医院编制总量,并进行动态调整,逐步实行编制备案制,探索多种形式用人机制和政府购买服务方式。

(四)加大资源调整力度

按照严格规划增量、科学调整存量的原则,合理确定区域内公立医院的数量和布局,优化调整公立医院布局和结构,强化医院“内涵”发展,把控公立医院床位规模、建设标准和大型设备配置,禁止公立医院自行举债建设和装备。重点加强中医、儿科、妇产、精神卫生、传染病、老年护理、口腔、康复等薄弱领域服务能力的建设。优先加强县办医院服务能力,提高县域医疗能力和水平。支持村卫生室、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标准化建设,2020年达标率达到100%。新建居住区和社区按照相关规定保障基本医疗卫生设施配套。

(五)强化监督评价

  1. 规范规划编制流程

编制区域卫生规划要根据群众健康需求,合理确定各类医疗卫生资源的配置目标。要综合考虑各方医疗资源,充分征求有关部门和社会各界的意见。要与新型城镇化以及区域发展布局相结合,做好与本体系规划以及当地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城乡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等的衔接,合理控制资源总量标准及公立医院单体规模,各县区可以在强基层的基础上,根据实际需要对不同级别、类型机构床位的比例关系进行适当调整。各县区域卫生规划起草和论证完成后,须经市卫生计生行政部门同意并报本级人民政府审批,确保规划的可行性、可操作性和权威性。区域卫生规划的周期一般为5年。

  1. 严格规划组织实施

区域卫生规划是建设项目立项的前提条件。所有新增医疗卫生资源,特别是公立医院的设置和改扩建、病床规模的扩大、大型医疗设备的购置,无论何种资金渠道,必须符合规划的要求和程序。

建立公立医院床位规模分级备案和公示制度,新增床位后达到或超过规定标准,其床位增加应按要求报市卫生计生委备案;新增床位后达到或超过1200张床以上公立医院,其床位增加应按要求报省卫生计生委备案;对达到或超过1500张以上的,还应按要求经省卫生计生委报国家卫生计生委备案(中医类医院同时报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备案)。对严重超出规定床位数标准、未经批准开展项目建设、擅自扩大建设规模和提高建设标准等的公立医院,由县(或市)政府通报批评,相关部门暂停大型医用设备配置许可、等级评审等审批和财政资金安排。

  1. 严肃规划监督评价

建立区域卫生规划和资源配置监督评价机制,市、县人民政府成立专门的评价工作小组,负责规划的实施监督和分期效果评价,及时发现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研究解决对策。评价过程中要实行公开评议、公平竞争,运用法律、经济和行政手段规范、管理和保障规划的有效实施。将评价结果列入政府的考核目标,建立健全目标问责制。